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谈到分工起因时写道,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通过契约、交易和购买中获得。人生来就有一种将一件物品转移并与另一件物品进行交换的癖好,并且,这种令人愉悦的行为习惯仅仅出自于人的本性而别无其他解释。如果一种劳动要求有超出平常的熟练程度和技巧,那么,人们出于对这种才能的尊重,自然对具有这种才能的人所生产的产品给予高于所耗时间应得的价值,这种才能需要长期的沉淀才能形成,给予其产品较高的价值只不过是对于这种才能所必须花费时间与劳动者以合理的报酬。正是基于这样的启发,在研究国际货物贸易时,锁定了土特产品这一民间常见但在统计体系中无明确分类的产品。文章将从概念的定义、分类、贸易行为的历程和发展入手,以文献梳理、实证分析、调查研究、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目的是通过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带动土特产品的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为中国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寻求更多的途径。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包括: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安排,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与难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整理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并概述了土特产品国际贸易的形式;第四部分对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动态分析,同时对主要土特产品出口额进行了预测;第五部分对中国外贸结构的变迁进行了描述和统计分析,虽然,初级产品在中国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快速下降,但是,主要土特产品的出口相对稳定、规模逐渐增长。第六部分为土特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测算了主要土特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计量估算了土特产品出口对出口贸易的带动效应:第七部分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八部分对中国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通过研究取得的基本结论: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土特产的研究进行的文献梳理,概括分析了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理论基础。优势理论为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依据;要素禀赋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必备条件;现代新生产要素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新理念;当代新贸易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创新理论则为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途径;而市场竞争理论才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对策指导。通过对文献的借鉴和分析,确立了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分析了土特产品的界定、土特产品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描述了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形式,以“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为样本,构建一个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为一体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体系框架”,使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形成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进而拉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了40年的数据标本,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分析了土特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动态变化,研究结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逐步升华,人类本身对包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人文色彩的产品的需求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建国初期,土特产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的下降,土特产品占总出口比重也在下降,但相对初级产品的下降速度要缓慢,且相对稳定。通过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结构分析发现,随着经济结构变动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别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份额中快速下降,主要土特产品出口在总的初级产品出口中比重却相对稳定。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土特产品出口(大蒜、苹果等)快速攀升,逐步成为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的重要部分。数据表明,中国土特产品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土特产品产值排序与土特产品数量、地理标志数量等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参数进行估计时,利用卡尔曼滤波检验可以得到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出口总额影响效应的曲线图。结论表明,在1964-2004年间土特产品出口对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效应比较稳定,基本在0.8264~0.8564之间小幅波动;2004-2011年间,尤其是2008年之后,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效应波动幅度加大。总的来说,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乘数效应在0.7373~0.9620之间波动。这表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增量每增加1亿美元,则带动中国出口总额增量增加0.7373~40.9629亿美元。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中国出口总额边际乘数效应会缓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