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生理性起搏治疗的患者,并与非生理性起搏比较,观察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心功能及心脏重构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更合理的起搏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我院从1999年3月至2004年3月间共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20例,选取其中资料完整者323例,其中男195例,女128例,生理性起搏组158(48.9%)例,其中AAI20例(6.2%)。AAIR2例(0.6%),DDD128例(39.6%),DDDR8例(2.5%);非生理性起搏组165例(51.1%),其中VVI163(50.5%),VVIR2例(0.6%)。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术中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导入电极,右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右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前壁。根据X线正侧位透视,心电图及电极起搏阈值、阻抗及R波、P波感知度测试分析来确定电极位置,出院后建立起搏器专科记录,约定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对外地及交通不便者通过电话及信函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及NYHA分级法评价心功能,观察心功能改变及心房纤颤发生的情况,并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对比分析,以及观察双腔起搏不同房室间期(AV间期)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结果: 1.非生理性起搏组较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无明显变化,每搏量(SV)较前降低(p<0.05),但起搏频率增加,故心输出量(CO)较前明显增加(p<0.01)。术后6个月时作为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主要参数LVEF、SV分别较前明显降低(P<0.01),CO较前增加(p<0.05),LAD明显增大(p<0.01),LVDd增大(p<0.05)。 2.生理性起搏组较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心脏LVEF、SV增加(P<0.05),CO明显增加(p<0.01),LVDd、LAD较前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L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