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本、拟话本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言、二拍”是话本小说史上的一大巅峰,其出现带动了话本小说的创作热,也使得拟话本的创作在明末清初年间很快形成了繁荣的态势,进而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产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拟话本集,这些拟话本集良莠不齐,《石点头》和《鸳鸯针》就是其中影响比较大,有一定价值的代表。这两部作品集兼有雅俗的特征,因而很难归入其中任何一类文体类型中。之所以将这两部集子放到一起去研究他们的叙事艺术,是因为它们的叙事体制都体现出了由俗转雅的变化趋势。《石点头》与宋元话本相比,文人化色彩增强。《鸳鸯针》则最早描绘了我国古代儒林生活的图画,相对传统的单回话本小说,采用多回体制建构小说,整体结构及入话进一步向雅化发展,其内容及体制对李渔的《十二楼》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分三部分来分别加以阐释:第一部分,对《石点头》《鸳鸯针》的叙事体制结构进行分析。话本兴起于我国宋代,多用通俗的字眼来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情状。随着说话技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话本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体制,即由入话诗、开篇语(头回)、正话、篇尾诗这四个最基本的部分构成。《石点头》《鸳鸯针》这两个拟话本集同样也采用了这一体制来结构全篇,在继承话本旧有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了雅俗兼具的文体美,并逐渐向文人化过度,同时《鸳鸯针》将话本小说这一特有的叙事体制结构进行了发展和扩大,形成了多回体,为李渔的《十二楼》所借鉴和发展。第二部分,分析《石点头》《鸳鸯针》的叙事结构的多样化。正是由于作者天然痴叟和华阳散人在叙事结构上的独具匠心,才会使《石点头》《鸳鸯针》中的故事在听众或读者面前精彩地呈现出来。叙事结构多样化首先表现在两线交会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将发生在同一时间中的不同场景中的情节人物交替叙述,形成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分别叙述模式。其次表现为主副线结合的叙事结构。即作者在讲述主线故事的同时,穿插着主线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是故事外人物的个人故事,这样便使拟话本故事的内容量大增,情节不再平淡如水,而是波澜有起伏,增添了拟话本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第三部分,论述《石点头》《鸳鸯针》叙事手法的多重化。这一部分主要从人物叙事,心理叙事和预言叙事这三个方面来分别加以分析和阐释。对于人物叙事的分析,主要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阐述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这类形象塑造背后所隐含的文人观。对于心理叙事的分析,主要是从人物的内心独白,人物的对话,人物的赋诗吟词以及在情节推动中的人物心理等方面加以阐释。对于预言叙事的分析,主要是从说书人的预言,诗词的暗示,梦境的预兆,伏笔的预示等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