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考察美国和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言据性。通过综述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言据性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的言据性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议论文写作在国内考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国内学生的议论文却普遍存在缺乏说服力且质量不高的问题。基于目前言据性的研究现状,本论文对比分析了中美大学生议论文中言据性的使用差异,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中美大学生议论文在说服力上的差异,最后,论文还探讨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可能原因。本论文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和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研究中美大学生议论文中言据性使用的异同。在定量方面,本文使用了两个语料库:鲁汶本族语语料库和中国学习者笔语语料库2.0。以及两个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 3.5.8和LancsBox。首先本论文会考察两个语料库中据素的频率和分布差异。然后再借助情态系统和介入系统来解释中美大学生议论文通过言据性体现出的说服力度上的差异。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中国学生在议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的据素。他们比美国学生使用了更多的信念据素、推断据素和常识据素;但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的转述据素,且言据性分布模式更合理。其中频数差异性最大的是信念据素的使用。除此之外,美国学生的议论文在言据性的实现结构和词汇方面都更具有多样性。(2)在语法层面上,中国学生大量使用的具有较高主观性的信念据素以及重复使用的言据形式破坏了议论文的说服力。而美国学生则较少使用信念据素,这使得他们的文章看起来更加客观。(3)从语义层面上来讲,中国学生使用了大量的泛化信息源,不利于文章的说服性。而美国学生更多的使用了具体且权威的信息源,为读者提供了求证的可能。也使得美国学生的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从情态的角度看议论文作者对信息可信度的贡献时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包含非明确主观情态的推断中,常用第一人称做主语。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使非明确主观情态变得更主观,且这些判断是关于他们自身的,无益于达到说服效果。(4)最后在功能层面上,我们看到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具有引发和认同特征的据素,这类据素的共同特征是关注内部声音。这样的差异体现了中国学生过于注重表达自身的想法,而忽视了引入高质量外部声音所带来的说服效果,但美国学生则在内部和外部声音之间做到了平衡。虽然研究结果也显示了一些共性,但本论文仍重点关注对中国学生议论文写作有借鉴意义的差异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论文最后也给出了这些差异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教学启示。本论文同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补充了议论文中言据性的研究。并且在语料库方法的辅助下,本论文不仅确保了结果的客观性,同时还发现了新的言据实现形式。实践方面,本论文希望能帮助中国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议论文与美国学生议论文的差距,从而提高议论文的说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