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县域经济与主导产业的协调发展,给出适合我国县域经济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实际的综合指标体系,从而大力推进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1.对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较强的点轴扩散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聚集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对点轴线理论的内涵和运作模式进行了论述,尤其对点和轴的选择进行了重点强调和论述。对增长极理论的发展过程、观点、内容进行了论述,特别是针对如何指导实践及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产业集聚的概念、特征、模式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对形成产业集聚的机理,对产业聚集的成因和产业集聚形成后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对方法论进行了综合论述,是本论文建立指标体系的有力工具。主要对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对指标体系和权数计算的综合指数测算法进行了介绍。对量和量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对经济量的预测,介绍了曲线趋势预测法和指数曲线预测法。
3.县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重点是论述县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机理,从县域经济与产业结构演变机制,从选择主导产业、建立协调发展模型,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到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各个层面,对县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
4.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是论文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介绍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和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国际、国内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的例子。根据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给出了本论文的指标体系,并根据这个标准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
5.对产业主导下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昆山、江宁、萧山、章丘市等一批中小城市异军突起的条件和机制,对“建设济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战略性定位的提出以及推动县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做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中小城市依托大城市实现协调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式。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突出了县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的实用性和具体操作性。立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重点选取县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经典理论中点轴扩散理论、空间集聚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增强实际操作性的角度,对如何应用这些理论作了具体分析论证,使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提出的观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建立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多种数据和模型的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充分参考国际、国内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的实例,建立了集评价、分析、监测和预测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为衡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监测各种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手段。3.提出了县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本论文从县域经济与产业结构演变机制、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到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的关系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如何选择和确立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主导产业进行了指标体系和定量角度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和数据模型。4.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县域经济与主导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了基本思路,给出了一个时期内加快发展的具体方略和措施,为本论文所构筑的理论框架和观点提供了有效印证,对研究县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协调发展机理的普遍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5.提出了中小城市依托大城市实现协调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式。立足县域经济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对昆山、萧山、江宁与章丘市的城市环境、区域条件、崛起轨迹以及崛起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归纳,提出了此类城市把握战略机遇、实现战略转折的发展模式,并为同类城市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