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中庸思想演进——以《中庸》、李翱、朱熹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en34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之一,最早由孔子所提出,《论语·雍也》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也。”孔子把中庸提到了“至德”的高度,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是一种最高的德行,在这之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研究、充实和总结,中庸思想成为了儒家道德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成为了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导言部分首先从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中庸是儒家最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两个方面阐述中庸思想在儒家中的重要性。接下来对“中庸”的基本含义进行了解释,这里主要以郑玄、程颐、朱熹为代表进行诠释。最后说明以《中庸》、李翱、朱熹为中心来考察中庸思想演进的意义,阐述以此三人为线索的原因。正文部分首先全面阐述孔子的中庸思想,并将其概括为治国的原则和理想,《中庸》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将中庸思想作了提升,而这种提升可以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其次阐述李翱的中庸思想。由于汉唐的中庸思想是侧重于宇宙论的,即讲阴阳和合,李翱则是中庸思想从汉唐宇宙论到心性论转折的关键人物。文章通过论述李翱对《中庸》及韩愈心性论思想的继承进而阐述李翱的中庸思想。最后论述朱熹的中庸思想,朱熹通过诠释儒家经典,阐释义理,将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中庸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探讨孔子的中庸思想为起点,进而选取在历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庸》、李翱、朱熹三者来进行着重分析,从而较为清晰的阐明了中庸思想的演进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考察了网络交往主体性。网络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基础是网络交往实践。现实交往是网络交往的基础,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伸和补充,网络交往与现实交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领导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典型。日前,通过多种媒介,我认真拜读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材料,深深为之感动。  感动于杨善洲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党员本色的高尚情操。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杨善洲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入党60年来,他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和要求自己,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