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建成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才形成了现在的形态和精神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建成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与宝贵经验,形成了名城、街区、文保建筑的三级保护体系。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建成遗产或由于对其价值认识不足而遭破坏,或由于看似“积极保护”的建设性破坏而使其价值丧失,走向文化断层与衰亡,忽视创造独特城市文化的主体——人,造成“全国古城一个样”,城镇建成遗产存续的现实日益紧迫,引起了广泛了社会舆论关注。随着国际遗产领域的理论不断成熟,对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认识日益深化与全面,遗产保护实践也逐渐从传统的建筑物质空间的保护转变到从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其他人文社科层面考察建成遗产的文化整体性、多样性以及面向发展的可持续性层面,遗产的地方性或者对遗产生成的具体语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遗产保护关注的层面从简单提出保护方法日益走向对遗产保护背后的话语权力与利益机制层面,并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遗产管理走向可持续。本文在解读国际国内遗产理论发展脉络的前提下,剖析我国在城建建成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提出城镇建成遗产应从过度的消费叙事回归到面向生活的文化叙事中来。理解城镇建成遗产必须首先要把建成遗产置于“人时空关联”的视角,而城镇建成遗产的人文社会性特征,空间多元性特征与时间演进性特征反映出城镇建成遗产即是“人时空”的关联复合体,从而建立起城镇建成遗产文化叙事的基本认知理念,以此为基础,解读城镇建成遗产的价值构成与价值的评价要点以及遗产真实性存续。本文积极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人文社科知识体系如哲学对社会空间的批判性研究,人类学民族志以及文化地理学对城镇社区的地方性研究,特别是文化研究等学科理论中吸收养分,从叙事学中提炼研究框架,建立以“文本-语境”为核心的文化叙事策略。“叙事”在本文即作为一个对事物认知的基本立足点,同时也作为一种操作性策略。借鉴经典叙事学的思路把城镇建成遗产作为文本从而理解遗产文本的结构性。用经典叙事学的论述体系解读遗产文本的同时,更需要强调的是借助后经典叙事学关注语境在意义编织作用的思维方式,认识到只有在地方的语境中城镇建成遗产才有理解存在价值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更应该看到的是只有在权力语境中探讨城镇建成遗产延续才真正成为可能,进而形成基于时-空的层积关联、人-地的互文关联、人-人的场域关联的三个层面较为全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