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肥胖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肥胖患者BMI、腰围(WC)、臀围、腰臀比(WHR)、腰身比(WHtR)、黑棘皮征及相关生化指标等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从而可对肥胖患者发生相关生化指标异常的高危体质人群进行重点预防及筛查,及早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纠正其偏颇体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防止或延缓其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相关并发症发展,为中医药防治肥胖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2.观察导师李鸣镝主任门诊运用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疗效,总结其治疗经验,探寻肥胖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1.根据在具有中医本科以上教育背景的调查员的协助下,由调查对象采用自填法或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判定患者体质类型。2.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门诊的肥胖患者5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史、体征及首诊前后2周内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肝功、肾功、血脂、尿酸(UA)、胰岛功能等相关理化指标,如实记录就诊资料。3.将采集的病例信息标准化录入数据库,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探讨肥胖患者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腰身比、黑棘皮征及肝功、血脂、尿酸、胰岛功能等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总结导师李鸣镝主任门诊运用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经验。结果1.门诊肥胖患者特点:门诊肥胖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2,平均年龄为30.4±9.1岁,其中平素未控制饮食者44例(77.19%),几乎不锻炼者34例(59.65%);女性39例,月经先期者3例(7.69%),月经后期者8例(20.51%),月经先后无定期者7例(17.95%),痛经者23例(58.97%)。2.肥胖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肥胖患者单一体质者仅3例,余54例为兼夹体质,比例为1:18,以气虚质41例(71.93%)、痰湿质40例(70.18%)、湿热质31例(54.39%)、阴虚质29例(50.88%)4种体质最为常见,平和质少见,仅6例(10.53%)。肥胖患者女性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18-30岁肥胖患者阳虚质占比大于30岁及以上肥胖患者;气郁质在WHtR≥0.6的肥胖人群中分布少于WHtR较小者的肥胖人群;阴虚质、湿热质有黑棘皮征比例均大于无黑棘皮征组,而黑棘皮征组(平均秩次为20.29)与无黑棘皮征(平均秩次为11.25)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负荷后2小时INS(2hINS)升高者气虚质患者占比(87.0%)大于2hINS正常者(40.0%)。3.肥胖患者相关指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阴虚质与黑棘皮征相关,阴虚质有黑棘皮征的风险是非阴虚质的3.908倍(OR=3.908;95%CI:1.116-13.689);气虚质与2hINS相关,气虚质2hINS升高的风险是非气虚质的13.536倍(OR=13.536;95%CI:1.936-94.637);气郁质与BMI、WC、WHR、WHtR相关。4.导师经验总结:门诊肥胖患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神疲乏力(90.48%)、便粘(80.95%)、汗出多(71.43%)、打鼾(71.43%)、多食易饥(57.14%)、胃脘或腹部胀满(57.14%)、急躁易怒(52.38%),发生率均较高。肥胖患者经导师治疗1-3月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减小,根据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总有效率95.24%,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为30.86±7.63,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为12.19±5.69;治疗前体重96.48±20.11kg,治疗后体重93.91±19.67kg,治疗后体重下降0-8.0kg,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42.86%。导师主要通过辨体质-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肥胖,重视调体质。结论1.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性别、年龄、腰身比、黑棘皮征、胰岛素等均相关。2.气虚质、阴虚质与2hINS或黑棘皮征相关,可能为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高危体质;气郁质与BMI、腰围、腰臀比、腰身比相关。根据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可对肥胖患者易发生指标异常的高危体质进行针对性筛查,及时纠正相关偏颇体质,有利于做好肥胖患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3.导师临床辨体质-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肥胖取得较满意疗效,治疗后体重有下降趋势,可明显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