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研究显示,90%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存在高凝状态,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直接原因,统计学资料表明,高凝状态相关的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第二死因,其中又以肺癌最为常见。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不仅作为独立因素导致患者死亡,还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转移,影响肿瘤患者预后。作为世界范围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有关高凝状态肺癌中的临床意义,目前研究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62例肺癌患者D-dimer及凝血象指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并且观察化学药物对D-dimer及凝血象指标的影响;以及D-dimer及凝血象指标对化学药物疗效的影响;探讨凝血状态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对未有效干预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提供依据。 材料方法: 1.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病理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肺癌患者6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9岁;病理类型:腺癌38例,鳞癌6例,腺鳞癌4例,TNM分期:Ⅰ期+Ⅱ期15例,Ⅲ期+Ⅳ期33例,小细胞癌14例,LD(局限期)7例,ED(广泛期)7例;病理分级:高分化+高中分化2例、中分化+中低分化11例、低分化8例;辅助化疗18例,挽救化疗44例(CR4例、PR13例、SD15例、PD4例);肺栓塞合并下肢静脉栓塞1例。 2.采用免疫比浊法原理测定患者血浆D-dimer值;凝固法测定凝血象状态,凝血象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测定(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上指标由医院检验科操作完成。 3.分析D-dimer及凝血象指标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通过观察化疗前后D-dimer及凝血象指标的变化,分析化学药物对D-dimer及凝血象指标的影响;并对其中36例晚期患者进行D-dimer及凝血象指标对化学药物疗效影响的评估。 5.运用SPSS19.0的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偏度、峰度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分析D-dimer及凝血象指标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化疗药物对D-dimer及凝血象指标的影响;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评价D-dimer及凝血象指标对化学药物疗效影响;采用Spearman等级检验方法检验CEA、CA211与D-dimer及凝血象的关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D-dimer与临床资料的关系: ①年龄与D-dimer值有关,年龄≥60岁者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p=0.031); ②病理类型与D-dimer值有关,腺癌显著高于其它病理类型(P=0.042); ③SCLC分期与D-dimer值有关,ED期显著高于LD期(P=0.03); ④脏器转移与D-dimer值有关,有脏器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脏器转移者(P=0.019); ⑤脉管、神经侵犯与D-dimer值有关,有脉管、神经侵犯者显著高于无脉管、神经侵犯者(P=0.039); ⑥性别、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吸烟或酗酒史、淋巴结转移及基础病与D-dimer无关。 2.凝血象水平与临床资料的关系: ①性别与TT值有关,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4); ②年龄与INR有关,年龄≥60岁者者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p=0.034); ③NSCLCTMN分期与TT值有关,Ⅰ期+Ⅱ期显著高于Ⅲ期+Ⅳ期(P=0.025); ④脏器转移与APTT值(P=0.037),无脏器转移者显著高于有脏器转移者; ⑤基础性疾病与Fib值和TT值有关,有基础病者Fib值显著高于无基础病者(P=0.018),有基础病者TT值显著低于无基础病者(P=0.002); ⑥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吸烟或酗酒史、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神经侵犯与凝血象无关。 3.化疗后D-dimer值显著高于化疗前(P=0.008); 4.化疗后Fib值显著高于比化疗前(P=0.017); 5.D-dimer及凝血象指标对化学药物疗效无影响; 6.CA211与Fib值正相关(r=0.279p=0.028)、D-dimer值与Fib值正相关(r=0.408p=0.001),CEA与D-dimer值及凝血象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 1、D-dimer及凝血象指标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关联。 2、化疗药物对D-dimer及凝血象指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