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更快发展,城乡差距愈发增大,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从本来生活的农村转向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工作,外出务工的农村群众数量也就非常庞大,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因此高居不下。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这对家庭关系的亲疏、留守儿童现实人际交往状况及对孤独的体验造成很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普及率逐年上升,留守儿童使用媒介也越来越普遍,然而对于其媒介使用动机往往一概而论,大多得出信息需求和精神慰藉两种研究结论,孤独作为心理学研究热点,大多从单维度的视角,将孤独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孤独的不同来源来看,对孤独的研究可以是多维度的,主要包括情绪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总体来说,是由于对不同的社会关系的不满意产生的,情绪性孤独是来源于对家庭关系及浪漫关系不满意,社会性孤独则是来源于对现实人际交往和虚拟的准社会交往的不满意。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这两类孤独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以“使用和满足”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566名安徽省宿松县两所中学的在校学生,我们将调查结果中的391名留守学生作为我们的研究主体,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媒介使用。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各类媒介与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的关系,以及涉及父母关系对媒介使用及孤独心理的影响机制,探究情绪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产生的影响。在进一步的深度访谈中,我们选取了研究对象中留守与非留守学生中孤独感得分最高以及最低的共40名学生,分析他们的媒介使用与孤独心理之间的关系,最后,补充分析手机媒介拥有率较高的情况下,非留守儿童手机媒介使用与孤独的关系。 我们对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显示:在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结果方面,留守儿童对于媒介的使用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是否寄宿以及不同留守状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孤独差异仅存在于性别及留守状态方面;在关联性分析结果方面,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满意度和与父母的联系与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情绪性孤独有显著相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以及社会交往与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社会性孤独显著相关,媒介使用与留守儿童的情绪性孤独以及社会性孤独呈显著相关性。 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对访谈的结果分析表明:留守儿童对于手机和电脑使用可以缓解父母不在身边带来的情绪性孤独,手机和电脑等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释家庭孤独的作用;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娱乐社交活动是正相关的,媒介使用对同伴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影响重大;通过电视媒介与媒介人物进行的准社会交往。 在对非留守儿童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非留守儿童在学校环境下实现与同龄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学校环境外利用手机媒介继续自己与朋友的交往;孤独感低的非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相对主动、频繁,会更直接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孤独感低的非留守儿童通过手机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线下交往与线上交往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线下交往与线上是相互补充延伸的关系,线下交往范围相对有限,以手机媒介为载体在网络中与不同群体进行社会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