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其内容是不可能不涉及伦理问题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伦理主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呈现其审美诉求。要明晰鲍德温作品中的伦理困境,沿着其本人的人生轨迹来解读鲍德温的作品是个捷径。同时,深入分析文本背后的真正涵义也是必须的。詹姆斯鲍德温从幼年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父爱,他的这种痛苦的经历在其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因此,对爱的不懈追求便成为鲍德温的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本文通过对鲍德温的小说《向苍天呼吁》、《乔瓦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中的父爱缺失、种族歧视、男女对立、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两分法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对戕害人性的传统伦理的批判。本文指出鲍德温肯定人的合理欲求,其作品集中表现出极具人文精神的伦理思想。建构在人性基础之上的“爱”可以说是鲍德温伦理思想的核心,而探索理想的个体人格构成了鲍德温小说中一个鲜明的伦理特点。本文试图通过梳理鲍德温的创作脉络,探求其人性之“爱”的轨迹。首先,本文通过分析鲍德温小说中对黑人家庭的历史、父爱的缺失造成的陌生化和孤独状态的描述,揭示其伦理思想的基础—家庭,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本文通过阐释小说中男女关系的紧张、扭曲、甚至异化等现象,论述鲍德温对“爱”的注重与呼唤,使其反对男尊女卑的男性沙文主义思想,以及其尊重独立人格、主张平等之爱的人文伦理思想更加清晰。这些思想体现在鲍德温的婚姻观念上,则表现为其对平等互爱、心灵契合的婚姻模式的追求。再次,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同性关系的分析,论述了鲍德温独特的同性恋观。鲍德温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也是一种的自然的、正常的人类性行为,它和异性恋共同组成了人类的性行为。他甚至把同性之爱看作是解决种族冲突、拯救处于社会边缘的孤独人群的一剂良药。本文认为,鲍德温超越赖特式的抗议小说模式,打破非裔文学作品中关于同性之爱描写的禁忌,就种族、家庭、两性和性话题进行重构。不容忽视的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背离中,总有一种深刻而强烈的伦理道德指向跳跃在鲍德温的创作脉搏中。本文从文本研读出发,融合传记法和主题法,借鉴伦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巴特勒性别叙行等理论,以及黑格尔关于爱与婚姻的观点,深刻剖析鲍德温前三部小说中的父子伦理、两性伦理、婚姻伦理、性爱伦理等伦理学内涵,并对其伦理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力图厘清鲍德温作品中的伦理特色。本文是对鲍德温小说创作脉络的重新梳理,更是对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过程中重要一环的廓清。此外,本文的分析论证在加强鲍德温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深化了文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功能,从而实现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程更准确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