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美丽乡村计划、特色小镇建设等乡村改造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国内的一部分乡村仍然遭受着“城市化”和“同质化”的威胁。在一部分台湾建筑师以抵制“城市化”的态度提出建筑在地化设计理念之后,内地也掀起一股乡村建筑在地设计实践热潮。尽管如此,有关在地化策略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备。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讨当代乡村公共建筑的在地化设计策略,以及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应用这一策略。本文针对乡村公共建筑这一特定设计范围,以相关社会研究为基础,首先从理论角度对乡村公共建筑、在地化等相关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对国内乡村公共建筑的发展演变作出概括性梳理。通过文献研究在地化建筑的概念和特点,说明其与地域主义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乡土建筑及新乡土建筑这些传统乡村建造理念的区别,凸显在地化设计切合当代乡村建设改造的实际意义。其后,对几个不同类型的乡村公共建筑逐一作出分析,探寻它们设计策略中的优缺点,归纳总结其设计方法。继而,文章提出了三个在地化设计策略:第一,在地回归:场地原生化、气候条件适宜化、历史痕迹遵循化;第二,在地关怀:人的关怀和乡村关怀。第三,在场建造:本地材料的利用、建造技法的传承、社会组织的多方协作以及建筑师回归场地。最后,将这三点策略作为乡村公共建筑的设计标尺,并将此运用在长塘村村民活动中心的设计实践当中。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在于对当代建筑领域有关乡村建筑设计的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当代建筑师在地实践经验,总结乡村公共建筑在地化设计的指导思想,提出在地化设计的策略,从而对今后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起到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在地化理论与相关现状研究,探寻在地化设计对于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启发,通过在地建造的实践活动分析,探寻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新的机遇与可能。借在地化策略的深入研究,试图引发当代建筑师对于乡村公共建筑的重新思考,对于建筑所在的“地”的回归,对于生活在乡村里的村民生活的细微关怀,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