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的组织学形态复杂多样,同一肿瘤中可出现多种组织学类型,同一种组织学类型中又可出现不同的细胞分化程度及相关抗原的表达,因此不同的取材方法,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的差异可能较大。肿瘤局部取材检测以上指标能否代表整个肿瘤状态仍有争议。
外科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保乳手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达到相同治疗效果的同时,还保持了患者良好的乳房外形和心理状态。对于保乳手术的实施,尽管大量研究均显示保乳手术的切缘状态与局部复发有关,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阴性切缘距离定义,总的趋势是切除范围越来越小。而阴性切缘的评估仍以术中冰冻病理为标准,因取材的限制目前保乳手术切除的范围仍然带有盲目性。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必不可少的综合治疗手段,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为了提高局部控制率,同时减少放射并发症的发生,应尽可能使高剂量区分布在病变区域,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故对靶区的准确设计尤为重要。国际辐射单位及测量委员会对放射靶区作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包括:肿瘤区(GTV),指在影像学上显示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病变范围;临床靶区(CTV),指肿瘤区边缘可能出现的肿瘤浸润而形成亚临床病变的范围。由于对肿瘤亚临床病变范围尚缺乏深入了解,需要在GTV边缘添加多大距离无统一的标准。因此,明确肿瘤亚临床病变的范围无论对保乳手术切除的范围还是对放射靶区的设计均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MRI引入到乳腺疾病诊断中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尽管多个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但是乳腺动态三维增强MRI检查对恶性病灶的敏感性是公认的(88-100%)。乳腺动态增强MRI的研究理论基础是血管生成理论,就是一种通过显示病灶血供情况而间接评病灶微血管生成情况的一种影像学手段。因此,乳腺MRI检查既从形态学又从功能方面提供乳腺病变的信息。影像学及临床医生正试图让核磁共振乳腺成像成为乳腺疾病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
本研究应用病理组织大切片技术,初步探讨乳腺癌组织学异质性和亚临床范围,比较乳腺MRI、乳腺钼靶照片及超声成像测量肿瘤大小的准确性和分析MRI上肿瘤边缘特征的病理基础。
材料和方法:
收集从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胸科接受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1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年龄32-63岁,中位年龄48岁。
术后标本制备成病理组织大切片,经HE染色后,由有经验的病理学医师根据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类型进行观察及病理诊断。镜下获得精确的肿瘤直接浸润周围组织的最长距离,并换算成相对应的实际镜下距离;以肿瘤实际镜下最长径为标准,比较乳腺MRI、乳腺钼靶照片和超声成像测量肿瘤大小准确性;从乳腺MRI成像中选取肿瘤最大横断面,与病理大切片进行对照,分析肿瘤边缘特征的病理基础。
结果:
1. 乳腺导管癌在组织学类型的构成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两个方面均表现明显的异质性。
2. 12例浸润性导管癌镜下侵犯周围组织的最长距离平均为4.34mm,全距为0.6-8.13mm;若切缘距离肿瘤边缘达9mm时能覆盖所有病例的镜下浸润。
3. 乳腺MRI,乳腺钼靶照片和超声成像术前测定肿瘤最长径分别与实际镜下最长径作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0.920和0.958(P=0.000);乳腺MRI、乳腺钼靶照片和超声成像评估肿瘤最长径平均偏差分别为6.59%,13.29%和8.81%,乳腺MRI和超声成像均优于乳腺钼靶照片,但前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肿瘤边缘表现为膨胀性生长方式(包括部分和全部)的有7例(38.9%);乳腺MRI上肿瘤边缘呈分叶状的10例患者中,6例(60.0%)病理表现为膨胀性生长,从数据上,乳腺MRI边缘呈分叶状与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有正相关趋势,但统计学无显著性意义(P=0.057)。肿瘤边缘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局部或全部)有12例(66.7%),乳腺MRI上肿瘤边缘有毛刺特征的13例中,10例(76.9%)病理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同样从数据上乳腺MRI边缘毛刺表现与浸润性生长有正相关趋势,但统计学无显著性意义(P=0.176)。MRI上毛刺相应的病理改变为肿瘤向周围腺体及脂肪组织的浸润性生长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或)伴有淋巴细胞浸润。
结论:
1.乳腺导管癌的组织学异质性明显。
2.对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保乳手术安全切缘应设在距肿瘤边缘9mm以外。
3.乳腺MRI、乳腺钼靶照片及超声成像均能准确地反映肿瘤靶区大小;但乳腺MRI测量偏差小于乳腺钼靶照片,与超声成像相当。
4.乳腺MRI可能较好地显示肿瘤边缘情况及生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