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进行非农务工,在城镇地区产生了“新二元结构”和“半市民化”问题。这些农业转移人口普遍从事低收入、不稳定、高强度、无保障的“非正规”工作,就业质量很低。较低的就业质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生产带来用工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难以支付城镇生活成本并再生产出可维持城镇生计的技能和资本,限制了他们向市民身份转换,进而阻碍了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此,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均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同时要求“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那么,从农业转移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三个相关利益主体出发,本文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的系统影响和有效策略,必然有利于推进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本文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利益主体展开,包括:农业转移人口个体的市民化行为、企业生产的用工成本与经济绩效以及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成本和收益,借此论证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的影响及策略。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考察就业质量提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市民化是农业转移人口的理性选择:更多的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构成了市民化收益,而集体经济、农业补贴、生活支出以及心理成本等形成了市民化成本,两者共同决定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决策。其中,就业质量提升有利于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收益,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使用数理模型,分析了就业质量提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促进作用,包括增加工资收入、扩大社会保障以及提高非货币福利收益等。并且,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本文采用Probit估计、工具变量法和Heckman模型解决样本选择偏差和内生性等问题,为此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第二,分析就业质量提升对企业生产成本和绩效的影响。就业质量提升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积累人力资本,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稳定的高质量劳动力,进而能够改善企业生产绩效。但是,就业质量提升也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会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企业生产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紧密相关,贯穿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全过程。以工资收入为例,本文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对企业生产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工资增长显著降低了企业利润和利润率,但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绩效变化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在国营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中,劳动工资增长的成本效应大体可以由其收益效应所抵消,所以并没有对企业生产绩效造成显著负面影响。而且,实证分析显示,劳动工资增长与企业生产绩效之间呈现出典型的二次线性变化关系。这说明,劳动工资增长很可能存在一个合意区间,能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与企业生产绩效的双赢。第三,核算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和收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通过增加消费、扩大投资和降低社会治安成本等产生社会经济收益,同时也需要增加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会带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和市民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收益模型,全面核算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和收益。其中,市民化的成本被界定为城乡公共服务成本差额,避免了市民化的成本高估;同时,使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来测算市民化收益,有效避免了市民化的收益低估。结果表明: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模增长,地方政府的净收益会在一定的市民化规模以后出现下滑。换言之,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和市民化可以产生净收益,但存在一定的市民化规模约束。第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的系统分析。综合上述三方面内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内嵌于“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进程,会影响地方政府、企业和农业转移人口三个核心主体的利益。为此,本文采用图谱分析方法,寻求三方利益约束下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的合意区间。以工资收入为例,首先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收入增长,企业生产利润先上升、后下降;其次,工资收入增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地方政府的净收益在一定市民化规模以后开始下降;最后,根据企业生产和地方政府的收益变化,区间(4.8,5.5)(单位:万元)构成了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收入的合理范围。另外,就业质量具有众多维度,不仅包含工资收入,而且还涵盖了社会保障、工作时长和个体职业发展等内容。所以,采用图谱分析方法,考察就业质量的众多维度变化及其影响,同样可以得到多种合意的就业质量提升区间。本文的创新之处和边际贡献是,(1)系统化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的影响及约束。根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界定为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和工作时间长度三方面内容。而且,不同于大量文献主要讨论就业质量提升对企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工资收入增长为例,重点聚焦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所产生的双重效应,即:收益效应和成本效应。同时,本文全面测算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和收益。由此,在农业转移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三方利益约束下,本文论证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提升的系统影响和有效策略。(2)精确核算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净收益。很多文献未能从城乡公共服务成本可转移的视角来认识市民化成本,并且相对忽略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收益。有别于这些研究,本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界定为,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而需要新增的财政支出;同时,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收益界定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这样,本文精确核算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净收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他文献
在智能时代,智慧养老将互联网融入传统养老,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金融社会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助力智慧养老。微观层面: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发掘老年人潜能,缩小数字鸿沟;金融赋能,增加老年人福祉;在家庭中,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与生活照料;提供人文关怀,弥补精神缺位;智能反哺,抵御金融风险。中观层面:立足社区,开展社区活动,打造智慧社区;构建社区交流平台,提供针对性服务;开展金融教育
信息流广告广泛地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中,根据媒体类别可以分为移动短视频类、社交媒体类、资讯类。本文根据这三种类别,分别以抖音、微信朋友圈、今日头条三个平台为例,对不同类别的信息流广告进行投放策略分析,并且基于对这三类信息流广告的研究,对其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互联网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已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并促进汉语言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造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等问题。对新时期网络出现的新词新语现象及已经产生的影响和将要产生的影响进行探析,探寻科学的途径和方法使网络语言既能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持它的纯洁健康,这是研究网络语言的实际意义。
<正>原文是这样子滴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字词解释看这里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人家:农家。古道:已经废弃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期刊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金融行业也相继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通过金融数据分析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够全面强化金融统计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后续宏观决策的开展作出理论信息支撑,同时也为金融政策制定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因此本文首先针对传统金融统计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金融统计分析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实践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参考。
期刊
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在线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次的疫情极大地促进了用户对在线教育的需求,也让许多没有接受过在线教育的用户获得了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模式。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在线教育产业普及率显著提升,在线教育产业再次被资本所关注。新的在线教育企业不断涌现,但在线教育不仅仅是把课堂从线下换成了线上这么简单,同时也受到了教育产品、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人
2018年,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趋势已经被打破,苹果已经不是一枝独秀,众多国产品牌的崛起已经成为潮流趋势。国产手机崛起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占有率也显著上升,而VIVO在2018年的走势也逐渐清晰。大学生是手机市场的主力军,VIVO自然也占有重要比重。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环境因素下,VIVO配合其独有的营销策略,使得其销售额逐步上升。现在VIVO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模式,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为此我们
随着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会计行业也面临着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创新科技带来的挑战,继而对会计人才的数智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会计教育作为输送会计人才的主力军,其传统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新需求。因此,会计本科教育的数智化改革势在必行。主要阐述了数智化时代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