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水环境中的污染来源日趋复杂,但就其污染源来源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非点源污染成为了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非点源污染中,污染物主要通过暴雨径流进入水体。由于暴雨产生的径流对地表有强烈的冲刷作用,大量污染物在暴雨径流的冲刷下从地表向湖区迁移。它污染了下游水体、影响供水水源、造成城市及下游地区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环境,造成区域环境恶化从而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暴雨径流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和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常规的污水处理装置较难处理。因此,需要针对暴雨径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来处理。人工湿地有着运行成本低、工艺简单、耐冲击负荷强、处理效果好、管理维护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占地面积大、易堵塞、易受病虫害等问题。本实验针对暴雨径流的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模拟人工湿地装置,以达到长期稳定、高效的处理暴雨径流中的污染物。该装置以沸石为填料,分别种植芦苇、美人蕉、风车草三种植物,采用不同的水力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分别监测该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率,找出最优的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气温在15℃~28℃之间与低于15℃相比,三种植物长势情况良好,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高,去除效果稳定;2)植物和微生物在磷的去除中起重要作用,占整个磷的去除效率中60%以上。不同的模拟装置中,植物对磷的去除效率不同,分别为美人蕉系统>空白系统>芦苇系统>风车草系统;3)在对氮的去除上,植物、微生物和基质的能力大致相同,两者相加后总的去除效率较高,普遍达到75%以上,其中在300mm/d的水力负荷下,芦苇对TN的去除效率高达98.7%;4)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人工湿地出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延长水力停留时间,能提高SS的去除效率;5)出水水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中的相关要求,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