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病损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2010-2017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Andersson病损患者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25~56岁,平均43岁。9例患者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5~30年,平均16.9±8.1年,发现Andersson病损1~15年,平均6.1±4.9年。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片,CT及MRI)。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于评价临床疗效,测量术前术后脊柱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节段后凸角(Local Kyphosis,LK)变化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指标评价手术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后方截骨矫形,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术后组织送细菌培养、抗酸杆菌培养及病理活检。结果:所有的患者均主诉背痛及后凸畸形,站立或活动时疼痛加重,平卧休息时疼痛缓解。9例患者共10处Andersson病损,其中经椎间隙型6例,经椎体型3例,累及T11/12节段2例,累及T10/11、Ll/2、L2/3节段各1例,累及T9、T10、T12椎体各1例,另有一例累及L1/2及L2/3两个节段。其中Cawley d型1例,Cawley e型5例,另有3例不适用于Cawley分型。入院检查中所有患者的HLA-B27及红细胞沉降率结果均为阳性,8名患者入院C反应蛋白为阳性。X线检查除了可见强直性脊柱炎典型的竹节椎、椎旁韧带骨化及脊柱生理曲线后凸等表现外,Andersson病损还表现为病损部位的溶骨性病变、反应性骨化以及椎间隙增宽或变窄等表现。部分X线片上隐匿无表现的患者,可在CT检查中发现不规则骨破坏及椎间隙真空征,对于经椎体型病损可明确病变的范围及后方附件的情况。磁共振检查可直接发现椎间盘病损及周围软组织信号改变。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96.2±88.1min,术中出血量822.2±396.2ml,平均住院日18±7天。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7个月(12~103个月)。术前VAS评分7.1±0.9分,术后VAS评分0.6±0.5分。术前脊柱后凸角44.1±19.9°,术后脊柱后凸角19.1±9.7°,平均矫正度数25.0±16.9°,平均矫正率43.3%。术前病损节段后凸角27.0±13.4°,术后病损节段后凸角17.3±10.8°,平均矫正度数9.7±8.4°,平均矫正率64.1%。术后VAS评分、脊柱后凸角、病损节段后凸角等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术中组织细菌培养未见需氧/厌氧菌、真菌或抗酸杆菌。病理结果提示纤维肉芽组织增生、退变软骨组织、死骨组织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该患者术后因骨质疏松导致螺钉松动进行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可见病损节段已融合。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但术后患者无相关症状。直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坚强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内植物的移位或下沉等内植物并发症。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Andersson病损是一种可能与炎症和创伤相关的病变,临床上可结合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等进行诊断。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外科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病灶清除、稳定脊柱、椎管减压及矫正畸形是外科治疗Andersson病损的关键,单纯后路手术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