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行性腰椎侧凸症(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的疾病,DLS主要是由于腰椎椎体退变、椎小关节塌陷同时伴有椎体的骨代谢疾病等造成腰椎的弯曲退变。是指成年以后新出现的侧弯,而不是被忽视的原有侧弯的进展,除外继发于脊柱椎体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创伤骨折、结核等原因引起的侧弯。典型症状是腰背部进展性疼痛、神经根分布区疼痛、腰椎侧弯,严重的可伴随椎管狭窄,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腰痛”、“痹症”等范畴,认为本病即与外感寒、湿邪气等外因相关,又与肝肾不足、痰湿壅滞等内因相交杂。望京医院脊柱二科治疗本症时,主要运用中药方剂“三圣汤”加减配合阿是点手法来治疗本症,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1)观察应用“三圣汤”配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症Oswee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情况。(2)观察单独采用“三圣汤”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症Oswee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情况。(3)对此上述两种诊疗方法Oswee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情况,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临床观察所采用的受试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照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60例,采用随机方法,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本试验所选用的随机法为随机纸条法。实验组给予中药口服“三圣汤”配合手法治疗,由医院统一配制颗粒剂,每日早晚各半剂。疼痛点手法治疗,采用压痛仪测出患者感觉最明显的反应点,采取每个阿是穴按揉5分钟。本手法每周1次,3周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中药口服“三圣汤”治疗,由医院统一配制颗粒剂,每日早晚各半剂。病例筛选入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治疗3周,治疗过程中如果症状消失或患者要求可以停止治疗,治疗后1个月随访一次。统计软件:SPSS19.0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指标采用例数及百分数描述,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在患者入组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病程、年龄、侧弯角度、椎体旋转程度、侧凸顶椎、入组分数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是一致的.具有可此性及可靠性。实验组ODI平均分数在各时间点依次由人组时的15.73到13.57,9.30,5.07,到随访时的5.20,呈递减趋势,且经单因素检验,其在各统计时间点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经SNK检验,可见入组分数>第一周治疗后分数>第二周治疗后分数>第三周治疗后分数=随访分数。由此可见,经过三周治疗,第一周、第二周和第三周治疗后在ODI分数改善上效果显著,随访期疗效相对于第三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在治疗后在ODI分数改善上效果稳定。对照组ODI平均分数在各时间点依次由入组时的14.37到12.90,10.70,8.93到随访时的8.87,呈递减趋势,且经单因素检验,其在各统计时间点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经SNK检验,可见入组分数>第一周治疗后分数>第二周治疗后分数>第三周治疗后分数=随访分数。由此可见,经过三周治疗,第一周、第二周和第三周治疗后在ODI分数改善上效果显著,随访期疗效相对于第三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在治疗后在ODI分数改善上效果稳定。两组各访视时点与基线之间ODI分数差值比较显示在1周治疗后与基线之间ODI分数差值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二周后各时间点与基线之间差值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从第二周开始实验组ODI指数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3%和96.7%,对照组的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为0和96.7%,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在ODI指数改善的疗效评价上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采用“三圣汤”配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症,前三周治疗后在ODI指数改善上效果显著,随访期疗效相对于第三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在ODI指数改善上效果稳定。(2)采用单独口服“三圣汤”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症,前三周治疗后在ODI指数改善上效果显著,随访期疗效相对于第三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在ODI指数改善上效果稳定。(3)在总体疗效上,实验组的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3.3%和96.7%,对照组的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为0和96.7%。采用三圣汤配合手法治疗优于单一中药内服,且两者ODI改善情况差异从第二周开始显现。综上,本课题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获得了三圣汤配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症的Oswee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情况,达到了临床观察的目的,为临床应用中药内服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症提供初步的应用依据,同时为进一步研究综合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症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