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1对脂肪变肝细胞p38MAPK表达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IGF-1对油酸诱导的脂肪变肝细胞p38MAPK表达及其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IGF-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进而为NAFLD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用含10%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然后以不同浓度油酸诱导HepG2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采用MTT法探索最佳造模浓度。进行所有实验之前,均将HepG2细胞置于无血清DMEM培养基中培养12 h。将HepG2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油酸诱导组、油酸联合IGF-1组。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38MAPK、p-p38MAPK蛋白的表达;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内TG(甘油三酯)及上清液中ALT、AST的水平。结果:1、油酸对HepG2细胞株具有诱导作用,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脂肪变性,并可顺利构建肝细胞脂肪变模型。在油红O染色之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肝细胞脂质沉积并没有出现于正常对照组中;油酸诱导组在培养24h后可见细胞内少量脂质沉积,脂变率(10.37±1.79)%;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脂肪变程度逐渐加重,48h后脂质沉积增多,脂变率(34.26±7.04)%;72h后则出现大量脂质沉积,脂变率(75.63±12.03)%。通过对上述3个培养时点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油酸联合IGF-1组与油酸诱导组相比,培养24h后其脂变率无明显差异(P>0.05),48h、72h后油酸联合IGF-1组的脂变率明显降低,分别为(28.76±7.12)%、(37.67±6.89)%,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脂肪变肝细胞内TG水平的比较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油酸诱导组、油酸联合IGF-1组细胞内TG含量均有所增高,油酸诱导组内各时点进行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油酸联合IGF-1组和油酸诱导组各时点的TG含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此差异比较明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油酸联合IGF-1组细胞在经过48h、72h培养之后,细胞内的TG含量明显低于油酸诱导组,此差异比较明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培养上清液中ALT、AST含量的比较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油酸诱导组、油酸联合IGF-1组细胞上清液中的AST和ALT的含量明显增加,在油酸诱导组中各时点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油酸联合IGF-1组细胞在经过48h、72h培养之后,细胞上清液中ALT、AST含量明显低于油酸诱导组,此差异比较明显,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4、各组细胞p-p38MAPK和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各组细胞分别培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之后,p38MAPK蛋白表达都比较明显,但是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油酸联合IGF-1组以及油酸诱导组p-p38MAPK均有表达,正常对照组无表达。油酸诱导组72h时p-p38MAPK蛋白表达与24h、48h相比明显增高(P<0.01);油酸联合IGF-1组内各时点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油酸诱导组培养72h后p-p38MAPK的蛋白表达(2.93±0.13)相比较,油酸联合IGF-1组表达水平却显著降低(1.12±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1可以改善肝细胞脂肪变的程度,明显降低肪变肝细胞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脂肪变肝细胞的生化指标,提示IGF-1可能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肝细胞脂肪变的调节,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描述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分析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术后疼痛程度的控制目标,为我国术后疼痛管理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