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缓解并最终消除贫困,关系到共同富裕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本文运用民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学科知识,结合本人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调研实践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与经验总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脆弱性的角度研究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导论介绍了选题背景,评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贫困脆弱性的前期研究,认为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脆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第一章从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的特征入手,概括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脆弱性具有以下特征,即贫困程度深、政治敏锐性高、非经济因素影响性明显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突出,进而提出贫困的脆弱性系统应该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即因经济上的发展条件不足、社会上的权利丧失、生态上的不可持续所导致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短缺、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困人口难以超越贫困,进一步发展受阻的状态。第二章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原因探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脆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认为农村贫困的脆弱性将有可能出现长期化、稳固化和社会分裂趋势,从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整合、个人心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对脆弱性的治理需求。第四章介绍了国内外贫困脆弱性治理的成功案例,并初步确定了治理目标、原则和重点,最后提出了包括调整项目实施方式、多角度选择项目、培养经济观念、“上游干预”、创新扶贫方式等在内的脆弱性(预防)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