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工业革命到《雅典宪章》再到《马丘比丘宪章》,城市的形态由简单聚集发展到功能分区,再演变为当下的有机综合。混合多元的开发模式在城市化速度激增与资源透支之间矛盾的形势下,受到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各层面的青睐。
城市建筑综合体作为集约化发展的产物之一,融合了有机联系与多元综合的时代要领,其中心从建筑的建造本身向场所营造推移,亦是巨构建筑向城市区域的转变。城市建筑综合体以其大规模和多功能在创造人流价值链的同时,也因其融入城市的架构体系而与城市在交通压力方面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通道树型(Access Tree)交通体系具有连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和立体性的空间环境特征,以多种方式有机整合了不同层面的步行公共空间和交通设施,在国外很多成功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并且衍生至周边地段,促进片区的整体发展。而成都地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拉动经济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种城市交通设施正处于迅速发展建设阶段,城市建筑综合体内外的交通体系也暴露出各种弊端。本文的重点即是在系统研究城市建筑综合体通道树型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区地域属性,探讨通道树型交通体系的适应性及其特征等相关问题。
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案例进行解读,实地调研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地区城市建筑综合体,综合交通、规划、建筑、经济、环境心理等多学科知识,并运用图形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做出初步回答:成都地区不同地段和不同主导功能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存在较大差异,通道树型交通体系对于高度集约、混合开发、流动性和公共性强的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以及重点商圈是具有适应性的;同时也适用于交通枢纽型或依托交通枢纽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周边环境有改造空间和发展弹性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联合开发或整体打造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以商业、娱乐、休闲、市民等公共性较强的功能为主导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四种类型;同时运用于成都地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通道树型交通体系表现出双尺度性、游戏性、新旧整合性、全时性的适应性特征。
本文提出整合城市建筑综合体与轨道交通、运用中介空间、以及合理利用非地面层三大适应于成都地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通道树型交通体系设计策略,并在成都高攀路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项目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