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树型交通体系运用于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适应性研究——以成都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工业革命到《雅典宪章》再到《马丘比丘宪章》,城市的形态由简单聚集发展到功能分区,再演变为当下的有机综合。混合多元的开发模式在城市化速度激增与资源透支之间矛盾的形势下,受到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各层面的青睐。   城市建筑综合体作为集约化发展的产物之一,融合了有机联系与多元综合的时代要领,其中心从建筑的建造本身向场所营造推移,亦是巨构建筑向城市区域的转变。城市建筑综合体以其大规模和多功能在创造人流价值链的同时,也因其融入城市的架构体系而与城市在交通压力方面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通道树型(Access Tree)交通体系具有连接性、开放性、兼容性和立体性的空间环境特征,以多种方式有机整合了不同层面的步行公共空间和交通设施,在国外很多成功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并且衍生至周边地段,促进片区的整体发展。而成都地区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拉动经济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种城市交通设施正处于迅速发展建设阶段,城市建筑综合体内外的交通体系也暴露出各种弊端。本文的重点即是在系统研究城市建筑综合体通道树型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区地域属性,探讨通道树型交通体系的适应性及其特征等相关问题。   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案例进行解读,实地调研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地区城市建筑综合体,综合交通、规划、建筑、经济、环境心理等多学科知识,并运用图形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做出初步回答:成都地区不同地段和不同主导功能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存在较大差异,通道树型交通体系对于高度集约、混合开发、流动性和公共性强的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以及重点商圈是具有适应性的;同时也适用于交通枢纽型或依托交通枢纽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周边环境有改造空间和发展弹性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联合开发或整体打造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以商业、娱乐、休闲、市民等公共性较强的功能为主导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四种类型;同时运用于成都地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通道树型交通体系表现出双尺度性、游戏性、新旧整合性、全时性的适应性特征。   本文提出整合城市建筑综合体与轨道交通、运用中介空间、以及合理利用非地面层三大适应于成都地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通道树型交通体系设计策略,并在成都高攀路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项目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山地城市也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风貌逐渐趋同、山地地域特色消失、山地城市产生失落空间的问题,城市建设片
城市滨海空间是沿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建设地段,具有集中展示城市魅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重塑城市活力等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的滨海地区在高速发展
中华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其中书院建筑更是其中的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在中华几千年建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关中书院是书院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存留至今却仍然保持了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特征日益明显。在全国老龄化发展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国务院提出了“9073”政策,确定了“以居家
莫高窟,由于包含众多佛教洞窟,又被称为千佛洞,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北部敦煌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于前秦时代开始建设,经过南北朝至元代约一千多年的修建与完善,形成了以
笔者在调研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天然采光过程中,发现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居住文化心理、生活习惯等原因,使得重庆地区传统街区的街巷、院落布局组合趋向于较为紧密和狭小的方式,这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关于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乡村聚落的空间面临空废化情况日益严重,村庄建设杂乱无序,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和当下生产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他们的建筑建设问题不仅与自身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中国正经历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而城市化建设又需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城市发展与建设道路。在此背景下,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经过沟通,签署了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选址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