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兔膀胱出口部分梗阻的办法,建立低顺应性膀胱动物模型,观察梗阻后至低顺应性膀胱形成的过程中膀胱重量、膀胱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及顺应性的变化,研究其发展变化的机制和重要环节,以期在膀胱功能发生不可逆改变之前,缓解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储尿功能的改变。方法:28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8只(A组),梗阻5周组10只(B组),梗阻14周组10只(C组)。梗阻5周组和14周组用相同手术方法建立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模型:取耻骨上正中切口,游离膀胱颈,避开膀胱两侧韧带内的血管,钝性游离膀胱颈,以2-0丝线自后方带出结扎膀胱颈。对照组只做游离,不结扎。梗阻5周组于5周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测,C组分别于8周、12周、14周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各组检测完成后处死并留取膀胱标本,常规HE染色观察膀胱壁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变。结果:膀胱重量梗阻5周组(16.9±4.4)g,梗阻14周组膀胱重量(14.1±2.3)g,明显高于对照组(2.7±0.5)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膀胱容量梗阻5周(67.0±17.3)ml、梗阻8周(57.8±16.9)ml与对照组(36.3±14.7)m1相比显著增加(P<0.01),梗阻后14周膀胱容量(20.9±6.2)ml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梗阻12周、14周膀胱容量与梗阻5周、8周相比显著减少(P<0.01)。膀胱顺应性梗阻5周(5.16±1.41)m1/cmH2O、梗阻8周(4.39±1.72)cm/H2O与对照组(2.91±0.71)ml/cmH2O比明显升高(P<0.01,P<0.05),梗阻12周膀胱顺应性(1.53±0.49)ml/cmH2O低于对照组(P<0.05),梗阻14周组膀胱顺应性(1.21±0.44)ml/cmH2O与对照组比显著下降(P<0.01)。结论:通过兔膀胱颈不全结扎法建立的BOO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方法简便、存活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膀胱出口梗阻的相关实验研究。膀胱出口梗阻14周后膀胱顺应性明显下降,低顺应性膀胱建立成功。膀胱出口梗阻5周、8周、12周、14周后膀胱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膀胱重量显著增加,逼尿肌漏尿点压逐渐增加,膀胱容量先增加后明显减少,膀胱顺应性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