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玉作为继屈原之后的先秦楚国的大诗人和大作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专业文人,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抒发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和体验,展示了一位落魄文人的心态与处境,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和呼应,宋玉辞赋成为后世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悲秋”主题和“艳情”主题得到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继承和发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唐诗中的宋玉,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宋玉的课题,针对当前宋玉研究的现状,这种角度亦可视为对宋玉研究的一种延伸和深入。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首先对先唐诗歌的宋玉接受作一个大致的考察和概括,着重从“悲秋”主题和“艳情”主题考察先唐诗歌对宋玉的接受。先唐诗歌继承了宋玉的“悲秋”主题,主要表现为生命萎约之悲和仕途失意之悲。对宋玉“艳情”主题的接受兴盛于六朝,这种对宋玉“艳情”主题持续不断的热情也体现在汉乐府《巫山高》在六朝不断的翻作咏唱中逐渐成为歌咏艳情的曲辞。第二章着重分析唐诗对宋玉“悲秋”主题的接受,唐朝的盛衰兴亡导致唐诗的“悲秋”体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初唐诗歌中的“悲秋”是带着淡淡感伤而又满怀憧憬的,建功立业的渴望让诗人们充满希望。盛唐诗歌中的“悲秋”是深沉而又慷慨大气的,在悲伤之中依然渴望振兴家国。中唐诗歌中的“悲秋”是内敛而消沉的,悲秋中弥漫的是悲观的气息。晚唐诗歌中的“悲秋”是封闭而绝望的,悲秋之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力之感。第三章研究唐诗对宋玉作品典故的运用。“巫山云雨”、“高唐神女”等艳情典故得到了诗人们的亲睐,对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使俗世之艳情显得迷幻飘渺十分具有美感,以隐喻、象征的手法巧妙地突破了爱情诗中不可言说的“云雨之情”,使之诗化和雅化,“巫山云雨”“高唐神女”等艳情典故的传播范围因此得到扩大,具有了广泛而深远的魅力。此外,“阳春白雪”典故也是唐代诗人常用的典故,用于指艺术高超的诗文,被诗人们当作一个适用而现成的的介质用于酬赠唱和,或者被诗人们用来表达曲高和寡怀才不遇之情。第四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唐诗对宋玉其人的接受。宋玉在盛唐开始得到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宋玉的文采斐然,宋玉的怀才不遇,让诗人们有了同感,宋玉形象因此常被诗人用来称赞友人或者自况。宋玉的形象在中唐有了发展,诗人们将宋玉与艳情扯上了关系。而到了晚唐诗歌中,宋玉变成了貌美多情的风流才子,宋玉成了会欣赏女性、讨女性欢喜或失恋者的代称。宋玉形象在唐诗中的变化,正是诗人自身的映射,反映出唐代诗人心态的变化。第五章在对宋玉其人其文的唐诗接受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宋玉接受的特征。发现唐诗对宋玉的接受具有普泛型的特点,从时间跨度来看,从初盛唐到中晚唐对宋玉的接受从未中断;从空间跨度看,南北诗人的诗歌都体现出对宋玉辞赋不同程度的接受。唐诗的宋玉接受也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宋玉作为楚地作家,生长于楚地的本土诗人的宋玉接受表现在感情认同方面,他们的悲秋、思乡和艳情描写或多或少都受着宋玉的影响;较长时间滞留楚地或短时间漫游楚地的外地诗人不自觉受到宋玉辞赋的影响,对宋玉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描写宋玉有关的遗迹、爱用宋玉辞赋典故和凄婉奇丽的诗歌风格,作为外乡人身份而进入楚地诗人,其在楚地创作的诗歌也就有了“屈宋之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