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级围岩浅埋大跨度偏压隧道稳定性研究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o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赣韶铁路良村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CRD法施工隧道,模拟隧道的开挖过程,从而对隧道围岩以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隧道现场施工监控量测技术手段对Ⅵ级浅埋大跨偏压隧道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探讨。  结合目前国内外对隧道的研究特点以及国内外对隧道施工方法的现状,本文针对CRD法施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首先,运用有限元程序MIDAS/GTS对良村施工中采用CRD法施工与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计算对在两种不同施工方法的情况之下,隧道围岩体的横竖向变形情况、围岩应力情况、支护结构内力情况进行了比较。从结构变形与受力角度考虑该隧道选为CRD法施工较为合理。然后,针对浅埋偏压隧道CRD法施工存在有不同的开挖顺序问题,即先开挖山体内侧分部还是先挖山体外侧分部,针对这两种施工顺序对隧道开挖过程建立三维模型,并对隧道结构的位移场、应力场作了分析比较,得出先开挖山体外侧在变形和受力上都较小,即优选先山体外侧开挖方案。最后,通过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结果所获得的地表沉降曲线、拱顶下沉曲线、洞内收敛位移曲线、围岩与初衬间压力变化曲线以及钢支撑内力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并与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互相印证。依据现场实测情况表明,隧道内侧初砌所受压力大于隧道外侧,隧道内侧衬砌结构安全性较低,钢支撑轴力主要为压应力,并且拱腰位置轴力大于其他部位,隧道内侧钢支撑所受轴力普遍大于外侧,并得出实际所采用的先山体外侧开挖的CRD工法施工较为合理。  通过对隧道的现场施工监挖量测,及时对围岩的变形与受力信息进行反馈,进行现场指导施工和修改设计参数,在对隧道围岩以及支护结构稳定性作初步判断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以更准确地了解隧道结构情况,对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是对存在层间薄弱面时碾压混凝土结构应力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两种该结构的应力计算方法——相当弹性常数法和概率增量的程序进化方法(PIPE法).该文对概
该文研究采用了离心模型试验和三维有限元应力应变计算方法.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新研制的动态补浆系统,再现了现场裂缝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从定性的角度得到了影响裂缝产生的相
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过程中,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分析手段,但目前大多数的相关计算程序都是基于确定性数学模型编制的.该文在已有的随机有限元理论基础上,通过对
该文采用带旋转自由度的二阶壳单元,在大挠度、弹塑性范围内,深入研究了纯弯荷载作用下的等截面工字钢梁的整体局部相关屈曲行为,分析了腹板高厚比、翼缘宽厚比、构件长细比
该文在分析了现有深基础支护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温凝土水化热性质,首先建立了东土墙温度场的数值模型,并模拟分析了冻土墙温度场的形成过程;其次,该
本文选取拉索式预应力平面桁架结构的两个应用实例,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 针对拉索式预应力平面桁架的结构特点,根据随机内力分析的一般公式,考 虑拉索刚度的随机性、预应
该文首先对目前桩基--土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深入分析了桩--土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推出了非线弹性--理想塑性的组合本构模型,深入研究了施工力学问题动态
该文利用Supersap91有限元程序针对该问题进行算例分析,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将水平、竖向荷载各自作用下主、次结构之间以及次结构内部之间的连接形式对结构变形、
连体高层建筑是指两个或多个塔楼由设置在一定高度处的连廊相连而组成的建筑狐.近年来连体结构已在国内外的一些标志性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该文对高层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
该文采用能量法对预应力连续梁进行了全过程理论分析,探讨了次弯矩在加载过程中深化的本质,基本上澄清了有关次弯矩变化与否的争论.该文进行的试验包括八根接近足尺(7.6m+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