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机制研究——基于中央电视台的个案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96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心智活动中的认知工具。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体现在文本等静态模态,也表征于图像、声音等异质模态。一直以来,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文本层面,非语言模态的区别性特征在研究中多被忽略或歪曲(Forceville,2009a)。近年受到语言学研究多模态转向影响,多模态隐喻在语类性特征、区别性特征、隐转喻关系、相似性表征等方面研究逐步兴起,但动态视频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机制仍亟待深入研究。  本文以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的中央电视台(CCTV)公益广告(2010年-2014年)基础上自建小型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动态视频语篇中多模态隐喻表征机制。  研究发现:(1)自建语料库中存在85个多模态隐喻,按其表征方式可分为13类;其中占比例最多两类隐喻为S-wpoT-wpo(15%)和S-wpoT-wo(11%),占比例最少的两类隐喻为S-wpT-w(2.35%)和S-woT-w(2.35%),这表明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较多采用多元异质模态组合与协同达到特定宣传目的。(2)六类较为突显多模态隐喻(所占比例最高的四类和最低的两类)的表征实质为在一定宣传目的和语境下异质模态的不同组合与协同,有以下三个特点:模态呈现多样化且分属不同感官渠道;模态使用多根据源域和目标域的自身特点进行选择性组合;隐喻目标域较传统文字隐喻更趋向具体化。(3)多模态隐喻相似性主要通过感知相似性、共时呈现、混合表征法,蒙太奇,有声图像等五类方式体现,兼具动态性和叙事性特征。(4)各类模态在多模态隐喻的表征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次模态发挥不同功能,并存在互补性关系和强化型关系两种协同机制。  本研究以电视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拓展了多模态隐喻研究范畴,深化了其在以电视为载体的动态多模态话语中的理论探索。研究有利于从认知视角更深层次阐释公益广告意义表征模式,也在提高公益广告的制作和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框架》)对语言测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框架》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因此,如何将考试与《框架》进行对接,在《框架》标
目前,学界已有很多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特别是对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语全译本的探讨。显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难免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方法程序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