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泰州地区腹透患者心血管并发症(CVD)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腹透患者CVD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泰州地区108例PD患者,对自各单位开展腹膜透析以来至2012年12月接受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的患者进行横断面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截止2012年12月有无CVD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调查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有无糖尿病史、透析龄、既往CVD病史;检测血压、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脂蛋白a(LpA)、血钙、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维生素D3(VitD3)、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指标;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LVS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舒张期峰值流速(DV)、颈总动脉内径、颈动脉内斑块情况;计算透析充分性:每周总Kt/V、蛋白分解率(nPCR),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等。分析各项指标与CVD的相关性。结果:1、108例PD患者中23例无CVD;85例(78.70%)有CVD,包括PD前有CVD患者47例和PD前无CVD患者38例。截止2012年12月,共有10例死亡,其中6例(60.0%)死于CVD(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2、PD前有CVD患者数占存在CVD的患者总人数的55.29%;其中存在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等)的占36.17%;有颈动脉斑块的占44.68%;有周围血管病变的占14.89%;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占27.66%。3、PD前无CVD,PD后出现CVD的患者数占存在CVD的患者总人数的44.71%;其中存在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等)病史的占34.21%;有颈动脉斑块的占28.95%;有周围血管病变的占10.52%;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占23.68%。4、根据随访过程中有无发生CVD事件将患者分为未发生CVD事件及发生CVD事件两组,比较两组间的指标,提示发生CVD事件患者多伴有糖尿病、血清白蛋白偏低、透析龄较长、前白蛋白较低。影像学检查提示发生CVD事件组中,患者LAD、LVMI、LVST较高,普遍有IMT增厚,SPV及DV流速降低,颈动脉内径增宽,与未发生CVD事件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对PD前有CVD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PD后新发CVD或原有CVD恶化组与无恶化组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两组间TG、LAD、LVST、LVMI、IMT、透析龄、颈动脉斑块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将PD前无CVD史组和PD前有CVD史组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两组间Kt/V、Ccr、nPCR、糖尿病、血浆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7、对病例资料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采用Backward Stepwise(Wald)法。纳入方程研究的变量包括无CVD组和PD前无CVD,PD后发生CVD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肥胖、高血压、置管年龄、透析龄、Hb、Alb、TG、hs-CRP、Kt/V、IMT等,发现置管年龄大、患有糖尿病、透析龄、腹膜炎、高TG血症、Alb、残肾Kt/V、IMT是本地区P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P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成为导致腹透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2. PD患者新发CVD事件或原有CVD恶化与伴有糖尿病,营养不良,透析龄较长,LAD、LVMI、LVST较高,IMT增厚,SPV及DV流速降低,颈动脉斑块等密切相关。3.置管年龄大、患有糖尿病、透析龄、腹膜炎、高TG血症、Alb、Kt/V、IMT是本地区PD患者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4.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减少P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率,提高其长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