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特定参数的电针刺激下,通过采用不同的穴位组合对功能性便秘大鼠进行电针干预刺激,检测其结肠CCK的含量和黏膜上皮表面杯状细胞、胞内囊泡以及线粒体,微绒毛等超微结构的数量及形态,观察电针不同穴位组合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超微结构和CCK的影响,为阐释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以及针灸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选择最佳配穴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雌雄各半的50只SPF级SD大鼠(体重(200士20)g)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单只单笼饲养,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1组(俞募配穴组)、电针2组(合治内腑配穴组)、电针3组(合募俞配穴组),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余4组采用冰水灌胃法复制便秘模型,在每天同一时刻进行3ml/只0℃生理盐水灌胃1次,连续造模14d,每天同一时间进行束缚应激以消除生物节律的影响。灌胃造模结束后,5组大鼠继续正常饲食、饮水,观察14d,直至第28d造模结束。造模完成后对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电针干预,对造模成功的其余3组便秘型大鼠予以电针刺激。穴位选择:①电针1组:天枢、大肠俞(双侧);②电针2组:曲池、上巨虚(双侧);③电针3组: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采用华佗牌电针仪(SDZ-Ⅱ型)进行电针干预,选择疏密波,密波15Hz,疏波3Hz,电流强度为1.5mA,以引起大鼠肢体轻微颤动为宜,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评定。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粪便的情况,最后处死大鼠,截取所需结肠组织,制作所需标本检测指标,分析电针不同穴位组合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超微结构和CCK的影响。 结果: 1、空白组可见丰富的微绒毛,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线粒体,还可见核糖体,内质网及分泌颗粒。便秘模型组结肠黏膜上皮表面微绒毛变短,减少,扭曲,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内容物丢失,杯状细胞排列紊乱,分泌颗粒稀少,呈排空状态,结肠上皮连接被破坏;电针2组可见结肠黏膜上皮微绒毛基本完整,杯状细胞数量排列较整齐且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内粘液颗粒较丰富,成熟;电针1组以及电针3组虽然细胞器减少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结肠粘膜上皮表面微绒毛仍然缺失,变短,减少,结肠上皮连接仍然未被修复。 2、冰水灌胃可使大鼠结肠中的CCK含量降低,电针1、2、3组大鼠结肠中CCK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其中电针2组大鼠结肠组织的CCK含量升高最为显著。 结论: 1、电针干预功能性便秘大鼠均有显著作用,电针1、2、3组均促进了大鼠结肠超微结构损伤的恢复和CCK含量的升高,其中电针2组的影响更显著; 2、合治内腑的曲池、上巨虚组较俞募配穴、合募俞配穴电针干预功能性便秘大鼠作用显著; 3、电针干预功能性便秘大鼠合募俞配穴之间可能存在拮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