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孕期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病因及不同程度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发病时间、凝血功能、分娩方式、母儿结局及产后恢复情况。方法:收集妊娠期至少2次血小计数小于100*109/L的1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将其分为:I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78例、II组(妊高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51例、III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IV组(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14例。将非妊高症相关的12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按其孕期血小板最低值分为:A组(轻度组):(50≤PLT<100)*109/L,67例;B组(中度组):(30≤PLT<50)*109/L,17例;C组(重度组):PLT<30*109/L,36例。将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凝血功能、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母儿结局及产后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16年我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住院分娩率为3.70%。171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78例(45.61%);妊高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51例(29.8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16.37%);其他原因导致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4例(8.19%)。I、II、III、IV组四组资料进行比较,各组间年龄、孕次、产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组孕周明显缩短;各组间PT、PT-INR、AP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D-Dime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组TT、D-Dimer升高;各组间产时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组产时出血量增多;各组间产后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中重度贫血、死胎、早产、转血液科、产后恢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转儿科、新生儿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组患者合并中重度贫血的概率高于其余组,I组患者合并中重度贫血的概率低于其余组;II组患者发生死胎、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转儿科、新生儿死亡概率明显高于其余组;III组患者发生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概率高于其余三组;III、IV组产后转血液科治疗的概率明显高于I、II组;I、II组患者产后恢复率明显高于III、IV组。A、B、C三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年龄、孕次、产次、孕周、PT、PT-INR、APTT、FIB、TT、D-Dimer、产时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因血小板减少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剖宫产率高于A组;各组间产后出血、死胎、早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转儿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合并中重度贫血、转血液科、产后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合并中重度贫血、转血液科概率高于A组,A组产后恢复率高于B、C组。结论:1、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HEELP综合征、重度子痫前期、ITP、再障、SLE等。2、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母儿均有较大的危害,应加强孕期的管理,相关科室共同协作。3、妊高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产时出血的风险。4、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分娩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血小板数值、凝血功能、产科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评估。5、加强新生儿的监护,检测新生儿血小板数值变化,预防新生儿出血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