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生产过程,气候变化已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素在粮食产量中起到重要作用,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中的各类投入与产出,进而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因此探究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于保障黑龙江粮食生产安全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投入产出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和系统GMM模型测算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本文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其次,利用黑龙江省宏观数据分析了气象因子变化情况与粮食生产现状,并科学测算了黑龙江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从时间维度和地区个体维度对生产率进行了特征分析。再次,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基于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从黑龙江全局和区域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形成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面,2000-2020年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为1.018,总体呈上升态势。技术进步为黑龙江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贡献,而技术效率起着阻碍作用。(2)气温升高有利于提高黑龙江总体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日照时数对黑龙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降水量对黑龙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气温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路径为技术进步驱动路径,气温升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降低技术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带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4)除中部地区外,黑龙江全年气温均值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作用;年降水量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而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日照时数仅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正向影响。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黑龙江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更有利,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后为中部地区。(5)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对策建议:强化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因地制宜优化资源投入规模、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支持政策、综合提升气象防范预警水平、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与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