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网络交流也日益频繁。随之产生的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效果,备受网民青睐。在网络语言中,网络谐音词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网络谐音词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常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而形式不同,进而被网民用来替代常规词汇的使用,表达常规词语的意义,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利用“童鞋”代替“同学”,利用“杯具”代替“悲剧”等。网络谐音词的大量兴起,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多数学者是从修辞,文化,美学等视角对其定义、分类、特点、产生原因等进行描述。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其生成机制进行研究。少量关于网络谐音词生成机制的研究,缺乏有效分类,仅以个别网络谐音词的生成过程作为分析对象,没有关注到不同种类网络谐音词生成过程的差别,过于笼统,缺乏系统性。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出发,以徐盛桓教授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网络谐音词的生成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以汉语网络环境下的谐音词为研究对象,这里的谐音词既包括语音相同也包括语音相近的词语。所以为了区别于英语中的“Homophones”,明确研究对象范围,本文采用新术语“xieyinci”,以便于讨论。被替代的常规词语称为“本体”,与之相对应的网络谐音词称为“谐体”。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该理论主要用于探讨语言表达形式生成的机制。“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认为:话语的表达包含隐性表述和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是说话者大脑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体现为自主成分。显性表达是依附于隐性表达的,体现为依存成分。话语的生成过程是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基础,推衍出依存成分。二者构成自主—依存联结。自主成分顺势对依存成分发生“拈连”作用,于是依存成分便具有了自主成分的意义和用法。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就是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意向态度制约着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为了便于网络谐音词生成机制的分析,本文根据网络谐音词及其代替的常规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将网络谐音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谐音词表达的意义完全是常规词语的意义。另一类是,谐音词表达的意义是在常规词语意义基础上,添加了新的意义。本文依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对两种类型的网络谐音词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统一的生成机制。具体来说,网络谐音词的生成机制可以概括为:网络谐音词的生成源于说话者的意向性。意向性包括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即自主成分,首先在意向态度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出能够表达完全意向内容或部分意向内容的常规词汇,即依存成分。已被推衍出的常规词汇,作为二次推衍的自主成分,进一步在意向性制约下,基于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得出网络谐音词,即二次推衍的依存成分。本文为网络谐音词进行了新的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对网络谐音词的生成过程做出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得出了网络谐音词的统一生成机制。希望本文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