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是导致农村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为了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就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为了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必须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转变传统观念、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贫困地区教育搞好,让每位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在此背景下,本翻译实践选取了罗斯·巴特勒所著Class,Culture and Belonging in Rural Childhoods(《农村儿童的家庭背景、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五章作为翻译源语文本。该书基于澳大利亚农村地区的长期民族志研究,发现儿童利用基于阶级差异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于种族化和性别化的理解,来解决遇到的经济困难和不安全问题。通过与儿童、家长、老师的谈话中来探寻他们在两极分化的经济环境中找寻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本翻译实践活动先描述了翻译任务,包括相关的背景和意义;其次,阐明了源语文本的取材来源、文本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整个翻译实践活动主要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校审等三个环节进行论述;选取了卡特福德范畴转换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与源语文本充分结合,分别从类别转换、语法单位转换、语法结构转换三个角度分析了文本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单词、短语和句子之间的转换,语态和前后置定语的转换等翻译策略。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被充分用于文本内容分析和翻译过程指导,并且总结了社科教育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为此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也希望为我国当下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关注乡村儿童与教育公平等方面提供一些新思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