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岭南医学和新安医学的流派传承的沿革,岭南罗氏妇科和新安徐氏妇科流派发展的渊源及发病证治规律的特点,探索岭南罗氏妇科和新安徐氏妇科的地域性特色,诊治疾病的共同点及差异,为流派传承及复发性流产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1.流派传承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检索功能,查找中医经典书籍、中医流派专著、岭南妇科及新安妇科相关著作,《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文献,建立数据库,获得岭南医学和新安医学流派传承的历史沿革及地域性文化的资料、整理岭南罗氏妇科和新安徐氏妇科流派发展的渊源,并对流派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2.基于流派传承研究复发性流产的防治选择岭南医派罗氏妇科与新安医派徐氏妇科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妇科流派专著、分析文献数据库、跟师学习、个案分析及临床经验总结等多种形式,研究岭南罗氏妇科和新安徐氏妇科对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机认识、治疗该病的临床诊疗规律及用药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流派渊源:岭南医学自西汉起即有记载,第一次获得较大的发展是在明清时期,岭南罗氏妇科形成于清末时期。新安医学可追溯至东晋末年,鼎盛于明清,曾主导全国中医的潮流,新安徐氏妇科形成于晚清时期。(2)流派传承特点:罗氏妇科将“家传、师承、院校教育”3种学术传承模式有机结合;新安徐氏妇科早期传承中重视家族链传承,后期开始重视师承教育及院系教育;(3)证候特点分布:罗氏妇科研究表明,孕前脾肾两虚证最多见,占25%,其次为肾阴不足证(13%);孕后脾肾两虚证最多见,占34%,其次为肾阴不足证(22%)和脾虚证(17%);徐氏妇科研究表明,孕前脾肾两虚证最多见,占28%,其次为肾气虚证(12%)和肾精亏虚证(11%);孕后脾肾不固证最多见,占36%,其次为脾虚证(25%)和肾虚证(16%)。(4)学术思想:罗氏妇科从先天、后天论治滑胎,注重补肾健脾,兼顾养阴清热,孕前配合行气化瘀,孕后配合固肾安胎。治疗注重中西结合,病证互参;徐氏妇科以补肾健脾为主,重调畅情志,治疗提倡病证结合,中西贯通。(5)治疗特色:新安徐氏和岭南罗氏都十分重视脾肾、气血的调理。新安徐氏孕前重视活血化瘀;岭南罗氏妇科临证时刻固护气阴,以补肾健脾为主,先天与后天并重。此外,徐氏妇科和罗氏妇科都认识到本病患者屡孕屡堕,情志不畅,治疗时都十分重视理气药物的使用。用药特点:两个流派使用的频次较高共同药物有菟丝子、桑寄生、川断、山药、黄芪。罗氏妇科用药结合岭南气候,时刻固护气阴,常使用养阴清热之品,如生地黄、沙参、淮山药、芡实、枸杞子等。对于瘀血这一病理因素的治疗,流派用药各有特色,新安徐氏妇科多采用当归、丹皮、丹参、木香等;岭南罗氏妇科则使用鸡血藤、三七等养血活血化瘀之品。岭南罗氏妇科善用南药新会陈皮健脾理气安胎,徐氏妇科喜用苎麻根、黄芩凉血安胎。结论:岭南医学与新安医学均属于有较大影响的地域性中医流派。其专科流派在近现代发展成熟。岭南罗氏妇科与新安徐氏妇科均传承至今,脉络清晰。新安徐氏妇科身处程朱理学之邦,受到新安族系文化的影响,早期传承中重视家族链传承,后期开始重视师承教育及院系教育;罗氏妇科在广府崇商文化背景下的“医药兴教”使其学术传承模式颇具特色,将“家传、师承、院校教育”3种方式有机结合。二者的临床研究表明,证候分布特点有所差异,可能与地域环境有关。在复发性流产的治疗中,新安徐氏和岭南罗氏都十分重视脾肾、气血的调理。新安徐氏更加重视补气健脾可能与其受到叶天士、孙一奎等新安医家的影响有关;岭南罗氏妇科临证时刻固护气阴,用药轻灵,注重保护脾胃可能与岭南地区女性常见阴虚、气虚体质,气候湿热有关,在用药上也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