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关于人的教育,这一点无论是鲍姆嘉通、席勒,还是马克思,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审美教育与“人”的联系,因而美育的指向不仅是客观对象,更是主体存在,也就是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互不相同,却存在很多关联和共性。美育的中介性特征使其本身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美感是善心之本,是道德之本”;而美育的趣味性和重感性等特征又使得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融通互补的可能性。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性分析和说教,较为忽略情感和审美,而美育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些不足,并从更深的层次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从短期来看,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后者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从长期来看,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支撑。理论方面,中西方美育思想不仅对现代美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是研究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和理论基础。在众多美育理论中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最为重要,它不仅涵盖面广,而且这一体系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至今依然是包括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自然观具备明显的生态美育的意涵,这在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意义匪浅。实践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更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美好生活的这一客观要求就成为了实施美育的重要实践基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利用美育形象性、情感性等特征,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帮助人们从问理的道德走向问心的道德,由此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使人形成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此外,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情感陶冶相统一的原则。美育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伦理美、形式美、内容美、心灵美、行为美等方方面面的教育,也正是由于它的涵盖面较广,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同样多种多样,包括知识引导、环境陶冶、情境感染、情感激励等。美育的融入能使这些路径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个性和现实需要,更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最终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特殊的时期,这就决定了它具备政治教化功能,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导致美育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审美趣味不浓,部分内容存在说教性、手段单一、形式刻板的问题,实施过程现实感不够、对人的个性关注不够、情感和美的共鸣不足,这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打了折扣,此外,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美的意识和内容尚未成为重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渗透力不够,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应该具备的教育意义被削弱了,应有的教育效果也较难达成。问题的背后必然存在成因。长期以来无论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正确认识不足,人们一般习惯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性的一面,认为其主要具备规范性、灌输性和赏罚性等特征;而美育则与此不同,人们一般仅认识到其感性的一面。这种认知上的误解使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难以融合的状态。在应试教育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今天,教育的功用性依然是人们追逐的重要目标,这也导致整个教育体系中美育的参与不够,美育作为非理性、非政治性的教育也因此被置于边缘化的微妙地位。针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构建促使美育得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并进一步加强美育中文学艺术的作用;重视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地配置和设置,增强教师队伍的美育素养,增加情感教育和实践审美的内容,等等。不过归根结底,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人”,而“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与美育的“人性完满”完全一致,因此在推进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就必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然而,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应该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审美的基础之上,而生态审美的要素又蕴含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之中。这样一来,重新界定生态美育的内涵并认识到生态美育的重要意义,对恢复人的个体价值以及人类整体价值而言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使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