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笔者汉译《简明世界史——图解年代表(修订版)》第一章(2万余字英文)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语言对比、文化背景、文体风格三个维度,对翻译中的困惑问题、想法思路、技巧策略加以阐述总结、归纳升华。其中“语言对比”将从语言本身的层面出发,基于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比较,辅以“对等理论”对翻译技巧策略进行论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追求“形式对等”无比困难,也使译文艰涩不畅;为了使此类历史普及读物的译文更具大众可读性,应采用“动态对等”原则,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技巧,摆脱英语形式的束缚、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词句表达方式重新呈现原文的意思。“文化背景”将超越语言本身,从社会文化、惯例规范、史实逻辑等方面分析本书专有名词以及各领域专业表达的处理方法:翻译人名地名要遵从已有权威译法的惯例,处理冷门偏僻的人名地名则需兼具耐心和灵活;要使用精准的术语和专业的措辞来表述特定领域的内容,其中对于多义词的翻译尤其不能掉以轻心;译者还要有批判性精神,对原文逻辑不清和事实谬误之处进行澄清和纠正。而“文体风格”将讨论对原书引用古文的较有文采的翻译(即韵文、半文言的使用),从功能理论和译者角色等角度探究这种对译文“增色处理”的动机和利弊:鉴于古文的年代性、抒情性(或警劝性)等特点,韵文和半文言有助于模仿甚至还原古韵意境,即便折损了些许“忠实”度,但考虑到英文也非古文的最初载体,或也无可厚非。要使译文语言流畅地道、措辞精准专业、文风优美得体,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而这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反思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