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以在美国移民社会中的亲身经历,将华裔家庭中母女、姐妹之间由于代沟、文化教育背景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引发的情感纠葛融入文学创造中。她的作品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对种族、历史、文化、身份、性别的探讨。谭恩美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写作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多元文化融为一体。她已成为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本论文以谭恩美的三部作品《喜福会》、《百种神秘感觉》、《灶神之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索作品中女性的心理世界,分析在从自我闭塞到敞开心扉、从彼此分离到融合、从相互否认到认同的过程中两代人的心理成长历程,并结合谭恩美本人的经历,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影响。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人类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在不同环境中,个体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并表现出相对应的人格特征。本我在快乐原则的导向下,充分表现个体的本能与意愿的即时满足。超我在道德原则的鞭策下,使人格得以升华,人类本性与社会关系趋于完美。自我受现实原则的制约,作用于自我、超我与现实之间。基于此方法论,本文正文分析了以母亲或姐姐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本我所表现出的孤寂、对过去的情节、母爱与强烈的意愿。自我在现实中为了实现梦想,试图计划与控制女儿或妹妹的人生、容忍与压抑历史带来的痛苦、利用智慧与记忆启迪后代。在矛盾与冲突中,她们对后代的认同、原谅与奉献带来了人性的升华。同时,作为成长在美国的女儿或妹妹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正文进一步剖析了第二代华裔本我所体现的自私与任性,自我在现实的磨练与长辈记忆的启发中由排斥到接受华裔身份与文化的变化。在回归祖国故土后,第二代华裔人格最终达到完善。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谭恩美笔下的女性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历练。母女、姐妹各自的心理成长与彼此间的情感纠葛映射出了华裔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和中西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在两代人的对峙与和解中,母爱的伟大得以弘扬,女性的智慧、独立与尊严得以肯定。此外,在探讨文化的过程中,谭恩美将基督教教义中的赎罪与永恒的主题刻画在角色中,使角色的心理更加丰富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