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集在脾胃系疾病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本课题中,我们将粗糙集理论数理方法应用于脾胃系疾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运用粗糙集对脾胃系疾病的证候诊断进行相关研究,建立可进行辨证分型的计算机软件,并通过这一软件量化标准来判断患者所属证候,为治疗脾胃系疾病辨证提供可靠依据,使中医证候具体化、数据化,为计算机在中医领域的应用,为中医现代化开辟新途径。方法:①通过古今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专家研究,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归纳出脾胃系疾病常见病变要素。②遵循症状名称通用规范;症状独立,没有相互含盖关系;症状描述中不使用诊断性术语;症状名称利于反映病变本质;特殊症状应有程度轻重上的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1997,完成脾胃系疾病相关症状与体征的收集规范工作。③运用粗糙集理论中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的概念,计算每个症状对病变要素的贡献度,进而完成相关症状与体征对病变要素的权系数,最终完成症状对病变要素的量化。④运用加权求和与逻辑运算方法,找出病变要素与诸症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计量辨证数理模型,并计算出每一个病变要素的逻辑值。根据逻辑值判断病变要素成立与否,对成立的病变要素进行组合并判别合适的证型。⑤在Microsoft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中编写症状统计表、症状计量辨证分解表、辨证分型表、证候成立分值表、病变要素表。以Delphi 7.0为操作平台,进行编程并完成软件的调试。⑥应用软件对脾胃肠病证的症状进行判别,以《中医内科学》中脾胃肠病47个证型的标准症状进行验证,观察其判别的准确率。结果:①归纳出脾胃系疾病常见病变要素共44项。②完成脾胃系疾病相关症状与体征的收集规范工作,按12类进行编码,包括起因,寒热、汗,疼痛部位,疼痛性质,不适,饮食口味,大便,小便,五官,形体,舌象,脉象,共319项症状。③对319项症状进行量化,完成1217条量化数据。④完成计量辨证数理模型。⑤中医诊断软件编写成功。⑥计量辨证数理模型基本满足辨证要求,辨证准确率87.23%。结论:本研究表明,粗糙集理论中权系数的计算可以真实反映症状对辨证要素的贡献度。在计量辨证模型中运用粗糙集理论,达到的辨证准确率可以超过百分之八十。证明粗糙集理论的知识发现功能是对中医诊断的思维方式和求解方式的高度的、恰如其分的模拟。运用粗糙集理论对症状、体征进行量化是切实可行的。运用加权求和与逻辑运算方法建立计量辨证数理模型能比较全面的概括中医辨证思维,辨证准确率可以接受。随着粗糙集理论及技术不断完善,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中医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性、可靠性将进一步提高。
其他文献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唐朝,统治阶级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政治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
<正>当代中国漆画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从60-80年代当代漆画艺术在中国倾向于装饰艺术,绘画性为附属品,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金奖的诞生,漆艺创作
催化剂载体颗粒床层是烟气催化脱硫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适当的催化剂载体颗粒对提高脱硫效率和降低能耗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不同尺寸的球形和圆柱形催化剂载体的理论和实验研
近代欧氏几何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当时曾经繁盛一时,到20世纪初才逐渐衰替.现在,它的一些研究成果常常被简化后以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渗透到中学数学中,使更多的中学师生能共享
选取了混纺比为20/80、30/70、40/60、50/50规格相同的四种木棉/棉混纺纱线和纯棉纱线,并按照相同参数织成机织物,研究混纺比对木棉/棉机织物力学性能及服用性能的影响。实验
要准确把握现代儒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趋势,须坚持从一种更全面的文明论视域出发,不仅承认多种文明同时共存,而且承认各大文明自成一体,各有相对普遍和独立的“文明之道”以及
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方法(MSPC)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关于化工过程的监测研究,并且得到了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由于化工过程的监测算法可以通过田纳西-伊斯曼(TE)数据来验证提出
机械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救治病人生命的治疗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对预后产生极大影响。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应激性溃疡、胃肠道动力障碍。有关研究表明在接受机械通
研究目的通过对脓毒症病理过程中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各时期患者按中医卫气营血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测定各证型病人血
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立体教研新模式,打破教研的种种局限,把教研活动做新、做实、做强。首先注重基础,务实学校教研的点;其次区内共享,形成片区教研的线;然后点线相连,打造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