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是研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与要素资源相匹配的经济增长模式驱动了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而自2014年开始,中国开始步入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结构红利是否依然存在值得好好探讨。因此,在国家大力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来探究产业结构变迁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机理,一方面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升了生产率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产业分工专业化和产业技术溢出提升了生产率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其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演变趋势,以泰尔指数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产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测算结果,进而评价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和演变趋势。最后,结合1978-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相关数据,利用Shift-Share模型,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为生产率增长效应、产业结构的静态变迁效应和动态变迁效应;以及利用赛尔昆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出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纯技术进步效应,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分析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生产率增长影响的阶段性规律,并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来解释产业结构变迁对生产率增长贡献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迁自身所带来的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这得益于产业结构不断地合理化和高级化,说明结构红利依然存在,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是有效的。因而,当前应该继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使中国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2)相对于技术进步效应而言,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比率均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从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比率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在1992年之后,产业结构变迁的贡献比率开始逐渐下降,让步于技术进步。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