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马拉松作为一项专业运动员与业余跑友能够同场竞技的体育赛事在我国发展迅速,全国各地都在争相举办体现当地特色的马拉松赛事。2012年全国有33个城市举办了城市马拉松赛事,2013年举办城市上升为35个,2014年全国马拉松及其相关赛事达到惊人的53个,截止到2015年年底,全国一共有134场马拉松及其相关赛事。但是,大部分赛事都处于起步阶段,办赛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高水平赛事的引导。在我国,以北京马拉松、厦门国际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和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四大赛事为首的12家金牌赛事,在赛事水平、参赛规模、组织结构、赛事运营、市场化水平等等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调查当前我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运营与管理模式现状,树立典型和总结成功经验,为其他赛事的开展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参考6个国际金标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模式和成功之处与我国金牌赛事形成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找寻发展空间,为我国马拉松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运营管理模式及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整体上,我国较高水平的马拉松赛事分布在全国是均衡的,这样的分布满足了全国各地参赛者的需要;(2)在我国的11个金牌赛事中(不包含李宁十公里路跑联赛),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高水平竞技及全民健身赛事有4个,占总数的36.36%,其余7项赛事均为国内知名的全民健身赛事,占总数的63.63%;(3)各地赛事运行具备固定模式,但普遍出现忽略细节现象;(4)各个赛事采取的宣传途径大致都以媒体宣传和户外广告宣传为主;(5)赛事赞助商体系分明,合作稳定并且原则清晰;(6)只有22.22%的金牌赛事在经费投入中,政府拨款比重超过一半,其余均不到一半或几乎没有;(7)有55.56%的金牌赛事认为赛事运营效益较好,44.44%的金牌赛事认为运营效益一般或很差,并且与国际金标赛事存在不小的差距;(8)近年来马拉松金牌赛事的安全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对于安全问题的处理也趋于完善;(9)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居民的影响重大,具体体现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三方面;(10)金牌赛事引发马拉松式旅游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再加上高的投入回报比,吸引赞助商长期合作,带来直接的经济创收。成功经验:(1)根据举办城市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赛事定位有利于赛事的发展,也能够把赛事带来的利益最大化。(2)相对固定的运行程序和模式,保证了赛事的顺利开展。(3)运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宣传投入的越大,赛事达到的效果越好。(4)设置参赛门槛、控制参赛人数,保证赛事质量,.有利于打造精品高水平赛事。(5)固定的赞助商群体长期与赛事进行合作和支持,使赛事能够更加稳定的发展。(6)继续加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对赛事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必要。(7)使城市与马拉松赛事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更有利于赛事发展。突出问题:(1)职能型组织结构形式,虽然在总体上依然能够基本满足赛事需要,但是在赛事运行细节上出现粗糙、忽略的现象。(2)作为顶级赛事,赛事服务保障工作需要加强。(3)赛事安全方面虽然一直在加大力度,但是并没有杜绝安全事故。(4)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不均衡,各地赛事水平参差不齐,虽然都冠以"国际"的头衔,但是大部分赛事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达到国际赛事的标准。(5)在赛事经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明确现象,大部分赛事表示不清楚经费的使用是否存在漏洞。制约因素:(1)大量新兴赛事的出现,加上当地政府缺乏举办赛事的经验、经费分散不充足、赛事定位出现偏差等种种原因,导致了赛事水平的低下。(2)以往举办体育赛事的经验使体育赛事组织模式固定,职能型组织结构形式根深蒂固,无法主动做出改变,各个部门缺乏专职工作人员。(3)由于体制不同,会出现产权不清晰、使用的资源划分不明确等问题。(4)客观上,由于我国马拉松赛事经费主要由企业赞助和政府拨款构成,相对于国际顶级赛事的由独立公司、法人以及财团构成,投入经费少得多,自然在赛事服务人员数量和质量以及物料补给数量上达不到国际顶级水平;主观上,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举办城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需要提高。发展对策:(1)优化组织机构,细化赛事分工。(2)持续马拉松赛事影响时间,开展相关活动。(3)设置赛事门槛,保证赛事水平。(4)提高赛事服务保障。(5)提高比赛观赏性,转变直播视角。(6)提高人文关怀,增强举办城市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