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具有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的1,2,3-噻二唑类植物激活剂苯并噻二唑(BTH)和噻酰菌胺(Tiadinil, TDL)的成功商品化后,1,2,3-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极大推进了对此类化合物的开发研究。在植物激活剂甲噻诱胺创制的基础上,课题组发现溴代1,2,3-噻二唑衍生物(试验代号:ZHH-1、ZHH-4、ZHH-5)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为了给新型植物激活剂的创制奠定更多的基础,本文对其生物活性和初步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ZHH-1、ZHH-4、ZHH-5在50 μg/mL下对18种典型的田间发生病害病原菌(包含子囊菌纲、半知菌纲、担子菌纲等中的典型病原菌)的离体抑菌试验发现,3个化合物对大多数的病原菌具有很好的广谱抑制活性。为了进一步明确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为该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BTH、TDL、阿米西达、三环唑、病毒唑和宁南霉素为对照药剂,对3个化合物进行了对水稻稻瘟病、黄瓜灰霉病和烟草花叶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3个化合物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侵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它们可以影响稻瘟病菌的菌丝形态、导致菌丝严重扭曲、呈波浪型生长、菌丝顶端有裸露的原生质团出现。室内活体试验发现,这3个溴代1,2,3-噻二唑类化合物在防治水稻稻瘟病、黄瓜灰霉病和烟草花叶病表现出优异的活体杀菌活性和抗病毒活性。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作为示踪因子,把含有GFP基因的TMV表达载体p35S:30B:GFP转化农杆菌EHA105,通过浸润法注射烟草叶片,通过钝化和保护模式验证了3个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本论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溴代1,2,3-噻二唑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广谱杀菌和抗病毒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