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脾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主运化、统血”理论构成了脾脏象理论的核心。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脾主统血”理论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学术流派的不同,历代医家对“脾主统血”理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脾主统血”理论相关核心名词的概念内涵在不同时期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此,深入探究“脾主统血”理论相关核心名词概念内涵的发展,并对“脾主统血”理论的源流进行重新梳理,对于“脾主统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本研究以“脾主统血”理论相关核心名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古代医籍为主要研究资料,借助“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管理平台,对脾气、血、营气、脾主统血、脾藏营这5个核心名词的发生学以及中医学内涵进行考证,对其概念源流进行梳理,并对胃气、中气、脾阴、脾阳、脾血、脾统血、脾主裹血等相关词的内涵进行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对“脾主统血”理论发展源流重新进行梳理,从而明确“脾主统血”理论的演变过程,为“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出版社,2005);《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李振吉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中医辞海》(袁钟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部中医辞书中查阅所有与脾相关名词,从中筛选出“脾主统血”理论核心名词5个:脾气、血、脾主统血、营气、脾藏营,以及相关词胃气、中气、脾阴、脾阳、脾血、脾统血、脾主裹血等。以古代医籍为主要研究资料,并借助研究管理平台对“脾主统血”理论核心名词及相关词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明确其概念内涵及发展源流等内容,为“脾主统血”理论再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结论:1.脾对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循行和储存三个方面在血液生成方面,脾为血液生成提供所必需的物质原料——水谷精微,同时脾所具有的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亦是血液生成的必要条件。在血液循行方面,脾不仅能够约束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且还能推动促进血液在全身的循行。在血液储存方面,脾能够储藏少量血液,并根据人体需求进行适当的调节。2.脾对血的作用通过“脾-脾气(脾阳、脾阴)-血”和“脾-营气-血”这两种机制来实现脾气是脾脏所藏之精气,是脾脏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物质基础。脾对血的作用依赖于脾气的气化功能才能实现。脾藏营,营气是由脾运化所得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其营养功能的发挥亦依赖于脾的布散功能。营气是脾化生血液的中间产物,且对脾控摄血液的功能具有间接的影响。3.“脾主统血”理论经过了从“脾主裹血”到“脾统血”再到“脾主统血”的演变过程“脾主统血”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从“脾主裹血”到“脾统血”再到“脾主统血”理论演变过程,先后经过了从理论内涵不明确到明确、从狭义单一到广义综合的发展历程,最终发展成了包含有脾生血、行血、摄血、裹血等内涵的综合性的理论体系。4.脾血指脾脏本身(包括脾经)的血液,亦泛指脾所统之血。脾血具有滋润荣养胃腑、四肢、官窍,运化水湿,化生乳汁和胰中之甜白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