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产业转移的形成和变化直接影响国际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快,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和调整以提高其竞争力,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作为其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快捷通道,中国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便是最好的例证。然而,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份额越大,就意味着其在全球网络化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价值越大?其在以市场换技术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到底怎么样?因此,关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利益分配,提升其产业价值获取能力等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利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产业转移绩效评估指标,采用WIOD项目组编制的1995年--2011年数据测度了41个国家(地区)31部门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国际价值分配指数(IVD指数)。在此基础上,综合产业转入(转出)份额和IVD指数两个指标组合评估了六个区域的国际产业转移绩效,并且重点比较分析了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产业绩效。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亚太地区,资源型产业和制造业向亚太地区特别是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取了较大的生产份额,中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国,其产业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美国是最大的产业转出国,而服务业主要向欧美等发达地区转移;2.从国际价值分配指数来看,中国的IVD指数在17年间下降幅度较大,产业获取价值能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欧美发达地区的IVD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小幅上升,其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了较大的增加值:3.从产业绩效评估结果来看,发达国家以绝对赢者产业和相对赢者产业为主,中国以问题赢者产业居多,而拉美和其他国家(地区)以绝对输者产业为主。可以说,中国的优势产业仍集中在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分布前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量的扩展而不是质的提升实现的。因此,可以从提高产业承接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区域布局以及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来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