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1931-)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始终在探索黑人的历史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一百多年来黑人的创伤史,黑人所承受的创伤是她密切关注的主题之一。在小说《天堂》中,黑人群体所经历的悲惨遭遇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与创伤理论的复原过程恰好吻合,然而,肤色不同的两类黑人群体进行自我救赎的方式各有差别。本文从创伤理论中的创伤与复原的角度出发,以小说中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黑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肤色不同的黑人群体在面对创伤时的不同态度,探究造成心理创伤的深层原因以及进行自我救赎的不同方式。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述莫里森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综论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评价,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体结构。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简述创伤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文学中的应用。第二章论述《天堂》中纯黑人的集体创伤和浅肤色黑人的个体创伤。第三章以创伤的代际传递和创伤意象为切入点剖析创伤形成的深层原因。第四章探讨创伤的复原,参照复原的过程,分析鲁比镇和女修道院中黑人治愈创伤的不同方式,进而揭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接纳异己,才能成功完成自我身份建构,创伤才得以复原。结论部分指出,《天堂》中鲁比镇人的创伤复原失败,女修道院人的创伤复原成功,得出寻找自我必须回溯历史。创伤理论对于历史重建,修复创伤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运用创伤理论来解析《天堂》,不仅可以为读者解读这部作品提供新思路,而且对于当下遭受创伤的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