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助已有的古地磁所确立的年代数据,采用孢粉分析方法,系统地对~7~1.8Ma以来,大理盆地大松坪剖面74个孢粉样品进行古植被群落演化给予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裸子植被占37.2%,被子植被占56%,蕨类植被占6.8%。参考聚类分析Coniss结果,将本剖面孢粉谱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带。其中孢粉带Ⅰ(Quercus E+Quercus D)主要以栎属中常绿栎与落叶栎交替变化,为主要特征。孢粉带Ⅱ(Pinaceae+Pinus+Picea+Abies)呈现出耐冷干针叶林增加,阔叶植被减少的趋势。同时,根据四个乔木组类型——喜湿针叶乔木组、耐冷针叶乔木组、凉湿落叶阔叶乔木组、耐干常绿硬叶木本植被组,进一步划分出四个乔木组植被带,从整体上来反映古植被的演化。两者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在对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利用PCA分析确定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根据植被生长性质,明确了它们分别指示温度要素和湿度要素。从对样品做PCA分析,得到与孢粉的划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依据样品得分情况,我们对晚中新世到更新世期间,温度与湿度的变化给予推演。 通过将本次研究结果与前人对云南同时期研究结果,以及西南季风区其它气候指标对比得到:大理盆地晚中新世期间气候较为温暖湿润,至晚上新世向冷千方向演化。并在成因上推测,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主要是对西南季风的响应,晚中新世-早更新时主要是对构造隆升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