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渝宜高速重庆段15k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结合景观生态学,系统分析了单一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在吸收已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景观评价以及土地资源评价等相关成熟经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道路生态风险模型以及指标体系,并利用GIS地统计模块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评价与成果的表达,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对道路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进行了探究。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研究时段里,除云阳以东区段外其他分段区的优势景观为耕地,且不同分段区的林地和耕地所占面积百分比均在60%以上。总的来说,不同分段区建设用地增长均较快,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现出时间递减效应和中心城市辐射效应,耕地面积大量减少。除云阳以东分段区外,其他区段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指数都是2000-2007年大于1986-2000年,表明随着道路的修建其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并且不同地类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道路沿线不同路段1986-2007年的图斑数都增加,斑块密度增大,导致斑块破碎程度加剧,除了云阳以东段外土地破碎化程度、景观分维数指数和形状指数先增后减,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增加,说明这3个分段区的景观异质程度加强,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或均衡化。(2)不同缓冲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缓冲距离的关系缓冲区道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3km,各分段区道路对两侧土地利用影响的范围差别较大,从1km到4km不等;根据由城镇化影响指数曲线的拐点变化特征,将影响模式分为山峰型、递减型、山谷型3种。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道路2-5km内,1986-2007年研究区建设用地用扩展强度指数介于1.76-27之间,远远大于0.28,属于快速扩展类型,建设用地扩展仍呈现出很强的空间集中性和中心邻近性。随着道路缓冲距离的增加,景观破碎度先增后减,在2km缓冲区较大,之后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分维度、多样性指数呈现幅度较小的增加。(3)道路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1986-2007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整体上有所上升;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如生态风险度较高的主城区,其周边的长寿西段风险小区的值也较高;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呈现出时序上的差异性,1986年生态风险度的高值区分布主要在道路影响域西部地区,这与主城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有重要的关系;2000年和2007年生态风险度的高值区聚集在东部的云阳以东段,这主要与道路修建的时限性有关,此外研究区东部因水位抬升而引起的一系列建设也是导致路域生态环境空间变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