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燃烧室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双重压力下,为内燃机寻求可替代燃料,已经成为内燃机研究中的一个紧迫又重要的课题。天然气凭借储量丰富、燃烧产物清洁等特性使其在内燃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针对某发动机改燃天然气后存在着动力性不足,经济性差的问题,利用试验和仿真计算,研究燃烧室结构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旨在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1)为研究压缩比的改变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性能以及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结合机械强度以及改造简便等要求,选取压缩比?=11为目标值进行顶隙优化,顶隙由10.5mm缩小至9.3mm,分别利用GT-Power和AVL-Fire建立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仿真模型。通过AVL-Fire缸内燃烧模型计算得出不同点火提前角下的燃烧放热率,结合GT-Power求解指示热效率itη,得到MBT点,为后续整机性能计算奠定基础;分别利用GT-Power和AVL-Fire模型,研究分析压缩比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整机性能和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由整机性能仿真结果可知:当压缩比由原机的ε=10.5增加到ε=11时,在转速n=1000r/min,过量空气系数a?=1.6,100%负荷,?=10.5时点火角为30°CA BTDC,压缩比?=11时,点火角度为26°CA BTDC的条件下,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都得到有效改善。指示热效率由34.83%上升到36.88%,增加了5.89%;缸内最大压力上升20.77%,且峰值更靠近上止点;有效燃料消耗率由224.07g/(kW·h)降至213.54 g/(kW·h),下降了4.70%。缸内燃烧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压缩比的增加,气缸内火焰传播速度加快,缸内温度最大值明显增大;缸内出现NOx的时刻越早,并且NOx的生成也越多;当燃烧趋于结束,缸内温度开始下降,压缩比越大,温度降低得越快。(2)为研究燃烧室结构改变对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以压缩比?=11为目标值,在原机燃烧室的基础上设计了2号和3号两种形状的燃烧室,利用AVL-Fire分别建立缸内燃烧模型并进行三维仿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转速n=1000r/min,过量空气系数a?=1.6,100%负荷,2号燃烧室点火角度为26°CA BTDC,3号燃烧室点火角度为28°CA BTDC的条件下。2号、3号燃烧室都可以改善发动机燃烧过程和火焰传播,相比于1号燃烧室,2号和3号燃烧室缸压峰值分别增加了10.04%、5.2%;2号和3号指示功率分别增加了3.16%、1.74%;2号和3号燃烧室指示燃油消耗率分别下降了2.2%、1.43%,因此2号燃烧室对于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为验证仿真计算的合理可行性,在转速n=1000r/min,过量空气系数a?=1.6,全负荷工况下,对采用2号燃烧室的大缸径天然气发动机进行试验分析,通过试验值和仿真值的对比可知,仿真结果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在5%的合理范围内,因而说明仿真计算的合理可行性。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纳米半导体材料,TiO_2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无毒性、难溶性、高的折光系数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等特点。同时因其优良的光学性能和气敏、压敏、光敏等敏感性质,并且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更强。所以在光催化剂、敏感元件、太阳能电池等方面,TiO_2纳米材料应用前景都十分广阔。目前,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纳米结构TiO_2作为电子传输层,对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论
半导体材料ZnO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在室温下直接带隙宽度为3.37eV的,激子束缚能高达60meV,远高于室温激活能。在光电、催化、传感、太阳能电池以及光电子器件等不同领域有着广阔
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整体布局,对城市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几个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已经步入网络化运营阶段,然而频繁
SMA(Stone Mastic Asphalt Mixture)混合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路用性能,在路面上面层修筑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但是使用经验不足或车辆荷载与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都会造
白光LED器件是新一代节能照明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已逐渐应用到路灯、液晶显示背光源和室内照明上。制备自光LED器件的常规方法是在蓝光LED芯片上涂覆黄光YAG:Ce荧光粉。当
HUD,即平视显示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应用于军用飞机。HUD是一种由电子组件、光学组件组成的一种具有平视功能的显示器。HUD的应用使得飞行员可以在保持平视的姿态下获取到
期刊
在良好的宏观经济和发展政策条件下,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面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崛起和旅客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满足旅客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