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水平受限,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作用严重弱化,从而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瓶颈长期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收缩和退出,形成了信用社孤军服务“三农”的格局,加剧了农村资金市场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对象转变后投放力度没有发生变化,使一些地方符合政策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性质的项目得不到信贷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过分注重资金管理的统一性和集中性,货币政策导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放弃和收缩县级信贷业务,特别是工行和农行全部收缩了乡镇机构。二是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量大,“一社难支三农”。加之,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邮政储蓄存款上交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多、投入少,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村信用社更是雪上加霜,独家支农的局面难以为继。三是严格的信贷管理体制和过高的信贷风险影响农业的信贷投入,同时,农业作为弱势产业,不确定因素很多,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绝收,贷款易形成风险,加之陈旧农贷不良率较高,清收困难,这些因素无疑影响和挫伤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信贷员“慎贷”、“怕贷”思想严重,限制了贷款的有限投入。四是信贷政策把握运用不到位,影响支农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贷作为增加“三农”信贷投入的一项新的信贷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推行实践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掌握偏差及灵活运用政策不够,使其功效未能完全发挥。集中反映在:一是一些信用社的信贷人员认为推广小额农贷量大面广、成本高、利率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加之基层社人员不足,从而在思想上产生畏难情绪;二是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条件过严,对“失信”农户不能正确分析其原因且有嫌贫爱富行为,使一些经济条件差而需要贷款的农户得不到信贷支持;三是思想保守,政策上搞“一刀切”,小额农贷使用范围仅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思想认识上未跳出“小”的怪圈。本文总其分4个部分:第一章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分析框架:第二章介绍了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业务概况和现状,对建湖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章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原因,第四章提出了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