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时期以来,“重写电影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引起了各大电影研究者的关注,“沪外电影”的研究热潮也随之兴起,“地域电影研究”也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要方向。长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电影基地,为中国电影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辉煌背后却是长春长达几十年的殖民血泪。甲午战争后,长春就成为了俄国和日本的重要争夺对象,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重写电影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引起了各大电影研究者的关注,“沪外电影”的研究热潮也随之兴起,“地域电影研究”也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要方向。长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电影基地,为中国电影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辉煌背后却是长春长达几十年的殖民血泪。甲午战争后,长春就成为了俄国和日本的重要争夺对象,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和《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两国合建中东铁路及支线,1900年长春第一座火车站宽城子站出现[1],俄国以宽城子火车站为中心向四周扩建,形成了俄国宽城子铁路附属地,铁路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长春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和俄国签订《朴茨茅斯合约》,日本正式接手了俄国在长春的一切权利,并在长春的头道沟地区建立了满铁附属地。俄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争夺和交通的便利让越来越多外国人涌入长春,这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新事物的到来,电影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来。本文依托长春早期的报刊资料、地方志等,将长春1945年以前长春电影放映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伪满成立前的兴起萌芽阶段,以伪满成立前长春电影放映活动的具体情况为主,通过具体史料厘清长春历史上两座名称相似的影院,并确证了谁才是长春第一家电影院;第二阶段则是伪满成立后至满映成立前这一时间段内,长春的电影放映活动情况,主要分为电影院的发展和伪满政府组织下的电影放映活动两类;第三阶段则为满映成立后的垄断时期,重点考察了满映成立后对民营影院的影响以及满映组织的电影放映活动;最后一部则分主要对长春几十年来的电影放映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力图还原1945年以前长春电影放映的客观现实,探究早期中国电影放映格局中长春这一城市的独特发展面貌,从微观视角还原历史真相,透视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探求长春在这一时期的真实历史语境。
其他文献
电影于清末民初传入中国,随着大众媒介的兴起而发展。报刊作为民国时期作为主要的大众媒介之一,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也为电影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媒介基础。1923年创刊的《广州民国日报》作为现存民国时期广州地区较为完善的一份报纸,其从办刊至停刊对应了广州电影迅速发展时期,是早期广州电影的重要见证者与记录者。而当前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大多困于史料的缺失,留下了很多空白,从研究的现实意义上,对《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文本节选自《献给教师的心灵鸡汤》,该书由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维克托·汉森联合编写。这本励志书自2002年出版以来,曾位居《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首,它已经吸引了教育界的无数读者。译者被其真实励志的故事和生动易懂的语言所打动,决定以这本励志书来完成翻译项目。翻译过程中,译者发现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最适用于源文本的翻译。作者为了充分鼓励读者克服困难并取得心理慰藉,始终将读者的阅读体验
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传播,其不仅可以体现出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发展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更能从相关系列剧中看到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制作商业化的成熟。本文运用个案分析法,通过一些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表征文本,从类型化呈现、人物形象塑造、美学符号化研究、文化传播等不同维度对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整体的研究与阐述。在秦朝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初
1910年电影首次进入江苏苏州,在之后的几年间电影放映呈缓慢发展态势,放映范围十分狭窄。1918年9月飞云影戏公司建立,这是苏州第一家营业性的影戏院。它的出现扭转了苏州电影发展的尴尬局面,此后,新兴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了1927年,各大戏院都开始从事电影放映的业务,早期苏州电影放映业的商业性基本格局也由此得以确立。而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1927至1937年民国“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汉译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作家纳迪亚·奥乌苏(Nadia Owusu)的回忆录传记Aftershocks为原材料,此书出版于2021年1月12日,暂未发现中文译本。这部充满诗意的、融合了回忆录和文化史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努力探讨身份的断层、家的意义、黑人妇女身份以及情感创伤之后的连锁反应,并且穿插描写了儿时动荡、痛苦中带有些许温暖的成长经历。本篇报告主要结合人物传记作品具有纪实性和
南戏《张协状元》中运用大量常用谚语,成为其语言方面的一大特色。对常用谚语的研究,关涉到早期南戏语言特色及如何生成等问题,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常用谚语与常用俗谚、习用语、警语意义均同,指在南戏《张协状元》中被大量引用,并在多部作品、日常用语中运用,形式固定、通俗易懂、广为流传,且具有常用性、知识性、人文性等性质的语句。对《张协状元》引用常用谚语的研究,有助于对该剧的创作问题产生进一步认识,亦有助
警匪片作为中国类型电影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直以来都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相较于新世纪之前的警匪作品,新世纪之后的大陆警匪电影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塑造,叙事角度也由原来的宏大叙事转变为对个体进行现实观照,并逐渐找到了独属于中国大陆的叙事风格。伴随着“空间转向理论”的提出,空间也从时间的遮蔽下逐渐浮出了水面,而由于电影是主要依靠画面来进行叙事的艺术形式,所以对于组成画面的各类空间进
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调整传播理念,使人们能够以全面和理性的视角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集真实、理性与艺术于一体,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本书是徐泓教授为纪念已故央视制片人陈虻而编著。全书内容以陈虻1993年至2008年在央视的工作经历为主线,对其讲课与演讲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辑。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该书第七、八、九章的汉译英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川剧是戏曲艺术中影响力最大,最具地域特色的重要剧种之一。剧团作为重要的戏曲表演团体,也是继承及传播四川戏曲艺术的重要载体。近几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冲击了戏曲艺术。戏曲式微,剧团生存状况普遍不佳。长期以来,有关剧团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他地方剧种剧团上。有鉴于此,本文以当前仍在活动的遂宁市川剧团为研究对象,首先着眼于对其进行历史梳理,介绍了遂宁地区的川剧发展情况以
随着科技指数式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近年来成为了社会各界聚焦的热点。而在电影中,更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演进和更迭,许多影片已经讨论过基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繁荣的威胁,其中,最吸引观影者的便是“仿生人”这一拥有人类相同外表的事物。事实上,尽管人类的科技水平在数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科幻电影中的“仿生人”依然是一个相当遥远甚至不可能接近的概念。研究仿生人形象的意义并不是去追逐虚无缥缈的虚构神话,而是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