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从教师教学转到了学生者的学习上。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二语习得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本身所决定的。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在影响二语习得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当中,焦虑是最具危害性的。 国外的研究者对于焦虑与二语习得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中的代表人物为Scovel,MacIntyre,Gardner,Lambert,Horwitz,Young等。这些学者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环境下的目的语学习及其与语言焦虑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几乎没有对中国环境下外语学习中焦虑现象的研究。在中国,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们如刘润清、吴一安、戴曼纯、文卫平、朱玉明、吴丁娥等借鉴了西方的研究成果。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语言焦虑理论、促进中国英语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从整体上来讲多是关于情感因素重要性的理论阐述,其中鲜有研究涉及到外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受焦虑的实际情况。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本文作者对于中国大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语言焦虑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学生焦虑程度及其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造成课堂焦虑的因素、焦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其目的在于客观、全面地认识焦虑这一情感因素及其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本项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的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定量研究以问卷为依据,内容涉及学习者个人背景情况、焦虑因素组成情况及英语焦虑程度。问卷中关于焦虑题目的设计参考Horwitz(1986)的法语课堂焦虑量表。定性研究采取学生日记和访谈等形式,目的是补充验证定量研究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大学生或多或少地会在英语课堂上产生焦虑感,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因焦虑感强烈而影响了正常的听课与学习;第二,学习者焦虑感强弱的差异是由一系列个体因素引起的,如:性别、家庭背景、态度、动机、自我评价、语言能力等;第三,造成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如:考试、课堂交流、教材、课堂气氛等,其中考试是造成焦虑的首要原因;第四,焦虑对外语学习影响很大,将会引起学生逃课、上课不愿回答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现象,从而引发更强烈的焦虑,造成恶性循环。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外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尽量营造出一种使学习者身心放松的英语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帮助学生获取成功,以使他们建立自信并增强学习动机;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应减轻学生考试压力,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同时为学生编选难度适当的教材,以免因其难度过大而造成学生过度焦虑;第三,学生自身应在课外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增加外语听、说的训练,并培养英语学习策略意识,建立学好英语的自信,以减轻或克服外语课堂上的焦虑感。 本文为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焦虑问题提供了数据依据,焦虑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极大地影响着英语学习,这一情况应该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发现的造成焦虑的因素及焦虑导致的不良后果,为大学英语教学敲响了警钟。针对大学生的具体困难,引导其采取积极、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这是本项研究真正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