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孙氏腹针腹二区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西医和中医双重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孙氏腹针结合传统针刺选穴,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选穴,留针30min,针刺治疗6天为1疗程,休息1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共2周。此外,两组均于每晚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欧洲眩晕评定量表(EEV)、眩晕残障量表(DH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3项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后,治疗组EEV积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EEV积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EEV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前后,治疗组DHI积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DHI积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DHI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前后,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TCD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TCD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TCD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前后两组综合疗效对比如下,两组均有明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后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孙氏腹针疗法、传统针刺疗法都能够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和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TCD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2.孙氏腹针疗法在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和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TCD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