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不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流浪儿童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种始终困扰着各国政府与社会。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浪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流浪儿童问题异常严峻。据统计,我国每年在城市中流浪的流浪儿童的人数在100万至150万之间。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界的广泛重视。为此,政府与社会各界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截至2007年年底,中央与地方政府总共投入一亿两千多万元。 尽管如此,由于当前的儿童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这些帮助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许多流浪儿童仍然遭受着各方面的社会排斥。为此,有必要深入地研究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的类型,造成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的原因,以及如何建构针对消除流浪儿童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体系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力图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流浪儿童遭受的社会排斥类型、后果及其原因,并增进对于解决流浪儿童社会排斥的路径探讨。 在本研究中,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问题,并对流浪儿童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此同时,也对数据来源和研究中所使用到的方法给予了说明。第二章对本研究的理论视角,即社会排斥这一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基于对2008年前三季度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76名流浪儿童的问卷调查以及20名流浪儿童的个案访谈,从流浪儿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分析了流浪儿童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对流浪儿童遭受的社会排斥现象进行了分类,包括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家庭与社会关系领域、社会福利制度领域中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接着,文章讨论了流浪儿童社会排斥对社会及流浪儿童自身的影响。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对造成流浪儿童社会排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研究认为,享受儿童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是儿童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而福利体系在这两方面的缺失加剧了流浪儿童遭受社会排斥的困境。因此,建议在我国已经具备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下,应当从补救性的传统救助策略向预防性的社会救助理念转变,逐渐发展与完善针对所有儿童的普遍性福利政策与福利服务。最后,在第六章中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给予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