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推崇礼尚往来的人情社会,人情消费在我国往往具有极其特殊又更为复杂的意义和内涵。时至今日,以“人情”为标签的消费模式仍然是人们日常支出中的重要一环,人情消费俨然已经成为促进人际交往、维系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有人因而乐此不疲,有人为此叫苦不迭......无可否认,适度与理性的人情消费可以加深彼此间的联系,承载并内化为人与人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可,构建一种互惠、和谐的社会关系,起到拉近人情、润滑关系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文化原因、社会原因以及人们自身心理原因等因素的变化,人情消费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异化之势,如人情消费的性质发生偏离,工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人情消费向年轻群体的蔓延,以及打着人情消费的幌子,滋生出权利寻租与政治腐败的温床等,人情消费正在陷入“消费日盛”,“人情日衰”的悖论,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因而,研究我国当代人情消费的异化问题,现已成为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理论课题。本文在梳理、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马克思异化理论为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代人情消费的异化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点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重点阐述人情消费异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者的异化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石。第三章从人情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阐述,结合三个典型案例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人情消费异化带来的各种危害,最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让异化的人情消费回归到合理的轨道上来,回归到理性、互惠的消费初衷,从而使人情消费真正实现增进人情、维系感情的作用,真正扮演社会关系润滑剂的角色,为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扭转并消除社会不正之风献计献策。